不只守護原始還創新!阿里山姑娘帶領臺灣茶走向世界、站上米其林
鹿野博雅齋女主人吳秋伶將紅烏龍帶上國際,成爲新一代的臺灣茶代表。 圖/博雅齋提供
早年7、80 年代,臺灣茶農第二代興起,這一世代的女性,生兒育女之外,還得肩負起家業壓力,最爲柔軟且堅韌。當年的茶產業曾經輝煌,卻又因90年代一波外來茶的影響而遭受重創,臺東鹿野博雅齋自然茶園的女主人吳秋伶因而轉型紅烏龍,爲臺灣茶帶來另一番光景;而阿里山新高茶園女主人許淑惠與日紅製茶陳沛伶則與家族堅守傳承,創新技術,讓清香更悠長,守護最原始的高山茶風味。
紅烏龍金牌之家 鹿野博雅齋
來到臺東鹿野尋茶,絕不可錯過博雅齋的名號,女主人吳秋伶一手扛起夫家茶產家業,在面臨90 年代外來茶興起,逼得吳秋伶不得不面臨茶種轉型,「當時臺東鹿野茶改場鼓勵我們栽種紅烏龍,受到許多老師傅的反對,但我們年輕一輩則力挺轉型,想當初,剛起步的紅烏龍真的有夠難喝!」憶起剛轉型之初,雖苦但充滿幹勁,「當年三更半夜都還在焙茶,喝了幾百斤的茶,才慢慢喝出了心得與最佳口感。」
新高自然農法茶園女主人許淑惠守護着有機茶的做法,傳統烏龍高山茶醇厚清香,令人難忘。 圖/黃名毅攝影
後山人家,哪懂得行銷,顧好了品質卻沒人買,所以吳秋伶開始送自家的紅烏龍去參加比賽。當時我發現只要比賽得獎,博雅齋就會上報紙網路,這是多好的推廣方式啊!」就這樣,她用心堅守紅烏龍品質,13年過去了,累積了77 面的金牌,但問題又來了,人紅是非多,博雅齋開始面對同業一波又一波的質疑聲浪。「真金不怕火煉,所以我們把紅烏龍轉往國際比賽。」2017年起,博雅齋把紅烏龍送去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iTQi)參賽,連續六年,皆奪得最高的三星評價,站上了食品界米其林的最高殿堂。
「種了35年的茶,從質疑變成了肯定,更因爲紅烏龍而被世界看見,這真是老天爺對我的疼惜。」吳秋伶知足知滿,因紅烏龍結緣各地人士, 甚至比利時茶商都特別造訪博雅齋,「我倒茶,你們喝茶,看到因品茶湯而充滿幸福的表情,就是我做茶最大的動力。」
阿里山的姑娘 守着那一味的高山「清」
如果臺東茶走的是創新,那得天獨厚的阿里山高山茶絕對得守住那一抹的高雅清香。新高茶園是阿里山少數堅持使用自然農法的茶園,少了化學肥料的「協助」,洪啓瑞、許淑惠夫妻得更花精神去照顧好每一株茶樹,許淑惠笑着說:「不噴藥,草長得特別快,有時候我拔了兩個星期也拔不完。」她邊倒着茶,繼續說道:「平時就我跟先生兩人,先生做不完的工作,就我來做。」從拔草、栽種、施肥、採茶到做茶,對外與客人的交陪甚至行銷,幾乎都稔熟於心。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守護。」許淑惠跟着上一輩的步伐走進了茶園人生,公公推崇有機栽種的理念,延續到了他們這一代,「真的是很累很辛苦,產量更無法跟別人比拚,但你知道嗎,客人喝了我們的烏龍,開心的告訴我們,這就是以前茶的味道,我就很感動了。」新高茶園就是透過這種堅持,延續了文化與情感的連結,許淑惠的付出絕對功不可沒。
全國首創玻璃茶廠 球型茶葉喉韻甘甜
自新高茶園往下步行,就能抵達同爲親戚關係的日紅製茶廠,他們有着全國首創的玻璃茶廠,能更有效掌控日光萎凋的溫度與技術,女主人陳沛伶邊泡着熱騰騰的紅茶邊憶起:「嫁來這邊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較爲清楚製茶流程,但當我上手後,又面臨茶廠共用不便的問題,所以我與先生商量好,得自己重建一間茶廠,所以再度從零開始。」
日紅製茶女主人陳沛伶是先生洪紹勳背後的一雙推手,首創玻璃溫室與創新球型紅茶。 圖/黃名毅攝影
重新白手起家,在夫妻齊力下,他們一起解決了茶廠問題,陳沛伶在茶廠待了數不清的年歲與青春:「春茶採收是阿里山茶農最辛苦的時節,我常常早上八點進茶廠,晚上12 點才下班,但甘之如飴,有茶可收就是一種幸福。」
日紅製茶在她與先生的合力經營下聲望更盛,創立阿里山最大的玻璃溫室茶廠之外,更創新球型茶葉,不僅喉韻更甘,耐泡度更高,陳沛伶笑着說,嫁來山上後纔開啓與茶共生的日子,很不錯,喝到一泡自己做出的好茶,那份成就感,更是無以言喻。
本文轉載自《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文爲:茶金女力 守護與創新並進的柔軟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