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新冠肺炎 醫示警:國際還有這些傳染病 嚴重會致命

新冠肺炎疫情雖仍持續,但目前醫界對病毒及疾病已更加了解,對於感染也有更有效的應對辦法。(示意圖/ Shutterstock )

新冠肺炎疫情雖仍持續,但由於目前對病毒及疾病已更加了解,對於感染也有更有效的應對辦法,包括推廣疫苗施打、使用抗病毒藥物等治療策略,讓衆多國家的入境管制及防疫政策逐漸放寬,國際間因商務或旅遊等原因的往來也不斷增加。然而,除了新冠病毒引起的感染症,仍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國際疫情,大家在規畫行程時可根據資料查詢、檢視及完成相關疫苗施打,令旅程更順利安全。以下針對近期造成重要國際疫情的傳染病做簡介。

●麻疹(Measles)

爲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感染所引起。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於24小時內向主管機關報告。

國際疫情:根據疾病管制署於2022年12月29日公佈的訊息顯示,非洲出現疫情且持續發展中,中非以剛果民主共和國、西非以幾內亞、東非以衣索比亞、南非以辛巴威最爲嚴峻。亞洲也出現疫情,菲律賓截至2022年11月5日累計報告515例,爲前年同期的3倍,病患集中在馬尼拉等都會區;印度截至12月12日則累計10,416例確診,40例兒童死亡。

臨牀症狀:

①前驅症狀: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在發燒3~4天后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②紅疹: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於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第2天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3天擴展到四肢。皮疹在3~4天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后,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之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着。約5~10%的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複感染而產生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預防方法:

最佳的預防方法爲接種疫苗,接受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注射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而兒童常規預防接種時程爲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猴痘(Monkeypox)

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感染所引起;因病毒在1958年首次從研究用猴子中被發現,因此被命名爲「猴痘」。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

流行病學與國際疫情:

最早的人類感染個案是1970年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此後中非和西非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2003年美國出現首位非洲地區以外的病例。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國亦陸續報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無旅遊史或接觸史的家庭羣聚病例通報,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而根據疾管署公佈的訊息,截至2022年12月23日爲止,全球累計109國/地區報告83,481例確診,以美洲(56,307例)及歐洲(25,705例)區域爲多;累計病例前5名爲美國、巴西、西班牙、法國、哥倫比亞;其中76例死亡。

疾管署於2022年6月23日公告猴痘爲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022年臺灣累計4例境外移入確診 (德國1例、美國3例)。此波疫情個案以男性爲主,但不限於男男性行爲者,多數個案具歐洲、北美旅遊史。目前經核酸檢驗均爲西非分支猴痘病毒。

傳播方式:

①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危險因子。

②人傳人:密切接觸爲傳染危險因子。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產婦若感染,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臨牀症狀:

猴痘的潛伏期約爲5~21天,通常爲6~13天。其臨牀症狀包括髮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3天后出現皮膚病竈,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竈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皰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多數個案可於幾周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較容易發生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此波疫情中衆多病患的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如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

治療照護:多數病患的病程爲自限性,以支持性療法爲主。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限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符合申請及建議使用,包括Tecovirimat、Cidofovir與Brincidofovir、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

預防方法:

① 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食物徹底煮熟後再食用。

② 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感染者接觸。

③ 如有任何疑似症狀,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④ 疫苗接種:目前使用的疫苗有兩種,一是JYNNEOS,乃美國FDA於2019年覈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製成的新疫苗,適用於18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羣。我國已採購該疫苗供相關實驗室人員及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經由衛生局向疾管署提出申請並經審覈後使用。第二種是ACAM2000,是一款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美國FDA覈准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

新冠疫情後,國際間仍有許多需注意流行的傳染性疾病,建議行前可參考疾管署網站中「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及「國際旅遊與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美國CDC等網站的內容,爲出國作準備,並儘早完成相關的疫苗施打。

●小心蚊子帶來的疾病

因病媒蚊叮咬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很多,包括登革熱、屈公病、黃熱病、茲卡病毒感染症等,也是旅遊時要特別留意的傳染病,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屈公病。

什麼是屈公病?

疾管署於2022年10月11日公佈國內出現2022年首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個案曾於發病前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柬埔寨旅遊。我國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累計233例確定病例,其中境外移入212例;境外移入病例中,9成個案感染地爲東南亞國家,以緬甸爲最多,其次爲印尼及菲律賓。國際間疫情持續上升,東南亞/南亞多國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疫情均高於前年同期。美洲地區也有疫情,累計報告超過23萬例,以巴西案例爲最多。

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皆爲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爲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出現皮疹;多數患者在7至10天內康復。

建議計劃前往東南亞等流行地區時,應做好防蚊措施,穿着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主動通報衛生單位,就醫時告知相關旅遊史、接觸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本文轉載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