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美麗中國綠色底色 讓礦山綠起來美起來
歐陽易佳
在內蒙古黑岱溝露天煤礦,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探索形成了低成本高水平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在湖南寶山鉛鋅銀礦,積極開展礦區復墾造林,依託悠久的礦業歷史文化,打造湖南首個工礦旅遊景區,讓昔日礦山瘡疤蝶變成旅遊勝地。
礦山生態修復是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建設綠色礦山的題中之義,在推動礦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我國是世界礦業大國,如何平衡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在202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礦山生態修復論壇”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盧麗華表示,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的工作導向,加強政策創新和制度供給,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生產礦產和歷史遺留廢棄礦礦山新老問題解決的新機制,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不斷加強。
一是法治保障基礎不斷夯實。推動將礦山修復內容納入長江、黃河、青藏高原保護專門法律,特別在《礦山資源法》及其實施條例修制定當中,專門設立礦山生態修復專章,在國家層面確定地方政府監督管理責任和礦山企業修復治理主體責任。
二是監督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堅持源頭治理,全過程保護修復,健力士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審查制度,礦業權會審及合同管理制度,礦業全能信用信息監管和懲戒制度,綠色礦山創建等制度,強化生產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全過程監管。
三是政策激勵措施不斷完善。自然資源部相繼出臺礦山生態修復系列激勵措施,釋放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政策紅利,建立採礦項目新增用地與復墾採礦用地掛鉤機制,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和資源要素配置,調動全社會參與礦山生態修復的積極性,變生態包袱爲綠色財富。
四是修復治理力度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以及京津冀、汾渭平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開展歷史遺留礦山修復。2020年起,支持地方實施49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示範工程,“十三五”以來,我國已累計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面積480多萬。
從《土地復墾條例》到《關於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把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制度列爲重要的改革任務;從《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到《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意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在頂層設計方面,礦山生態修復政策正不斷完善。
地方也正在探索研究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不斷夯實礦山生態修復法治保障。江西出臺《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成爲全國首部專門規範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管理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新疆、內蒙古都在原來的礦山地質治理恢復有關規定的基礎上作了新的修訂,其他很多地方也正在探索研究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
“我們正逐步實現礦山生態修復理念的轉變、工作內涵的拓展和標準的提升。”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礦山生態修復處處長龐劍波說,“在系統觀方面,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立足區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特徵實施綜合治理。在資源觀方面,將礦山生態修復與廢棄土地盤活利用、礦業固廢綜合利用、引入生態產業發展等統籌考慮。在生態觀方面,更多發揮自然恢復的作用,通過去除一些脅迫因子,提升改善立地條件。”
龐劍波表示,下一步,將圍繞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督管理和加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力度兩條主線,聚焦消化存量,遏制增量兩個目標,用好市場化多元化投入、採礦用地增存掛鉤兩個機制,持續推進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規劃計劃、重大工程、標準規範、監測評價、基礎支撐七大業務體系開展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