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國產化 興達海基 創造奇蹟
興達海基只用3年的時間,去追趕歐洲離岸風電30年的經驗技術,確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興達海基的技術團隊,每天早出晚歸,甚至犧牲假期,終於使命必達,順利完成丹麥風電商沃旭交付的6座水下基礎,並完成交貨,值得一提的是,產品中沒有半個零組件是進口的,全是供應鏈團隊齊心合力,打造而成的國產化產品,寫下臺灣風電史上新的里程碑。
對於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令外界嘖嘖稱奇。對此,興達海基董事長謝榮淵坦承,基本上水下基礎也是採用鋼結構產品,但傳統與陸地上的鋼結構,與海洋所需的鋼構是有很大的落差,這就考驗焊接技術的能力,因水下基礎的壽命長達25~30年,除了需要耐腐蝕的鋼品外,焊接技術的層次格外重要。
興達海基這段期間內,爲了順利推動國產化,除了聘請西班牙Nervion和挪威DNV的技術團隊前來協助焊接工作外,在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的期許下,中鋼技術團隊也投入這項艱鉅的任務。
謝榮淵認爲,在中鋼技術團隊的協助下,興達海基先建立三大核心技術,包括建立2D、3D空間的對位組力、做好精密焊接工作及做好優質的噴塗技術,並建立品保、品管、監造制度,以符合離岸風電嚴格品質的要求。
他舉例說,水下基礎重要的工程Node(節點)部份,主要由中鋼構和中鋼機械來負責,但剛開始,因國內焊接技術不成熟,缺陷太多,有一段時間讓技術團隊陷入苦思,不斷的尋找焊接缺陷的原因和比對分析,並研擬改善對策,單這項技術就花了三~四個月時間去找原因,受此影響,足足讓供應鏈半年時間無法順利產出水下基礎。
爲找出焊接缺陷的原因,尋求中鋼技術部門協助採用顯微分析技術,並研擬改善對策,將原因找出來後,再落實方案,如此才降低焊接的缺陷,讓品質獲得提升,也才順利交出良率的產品。
經克服焊接缺陷後,興達海基對於各類的Node,之前半年只做一套水下基礎(有3顆節點),現在提升到一個月就能做二套水下基礎(6個節點),讓供應鏈團隊士氣大振。因此包括中鋼研發團隊、金屬中心、及供應鏈團隊在完成沃旭的工程後,現在供應鏈廠商已由22家增爲27家,接着將全力衝刺中能風場案,朝每個月二座水下基礎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