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赤字怎麼辦?立委:漲掛號費、病人變相被剝削多
針對公務預算補點值,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出,雖然現在看起來國家財政順風順水,但過去馬政府時代就曾出現赤字,若未來再有赤字,該怎麼辦?(圖取自國會頻道)
補點值問題引發醫界、民間熱議,立法院今針對藍委修《健保法》的提案進行討論。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出,病人實質要付的項目非常多,不是隻有健保費、自負額,各種變相的名目很多,如今又要漲掛號費,被變相剝削的項目真的非常多。立委提案要以公務預算補點值,雖然現在看起來國家財政順風順水,但過去馬政府時代就曾出現赤字,若未來再有赤字,該怎麼辦?
林淑芬指出,疫情過後,民衆看診變多,點值下降,若只是一時現象,還可以討論,但若醫療費用的成長是必然趨勢,就要把健保的餅要變,其中做法不外乎是漲保費。立委提案固定點值、打破總額管制、架空總額,由公務預算買單。臺灣並不是沒有財政赤字過,現在看起來順風順水,但馬英九時代曾有財政赤字,若出現赤字怎麼辦?這不是一個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以爲對病人來說就是多繳保費而已,病人被變相剝削的項目已非常多。
臺灣2002年全面實施總額制度,主要是基於費用控制的問題,過去費用的成長超出預期,政府唯一能做的是核刪。根據醫改會提供數據,1998年投保金額成長5%,但醫療費用成長10%,開源不易,因此才引入總額制度。拿掉總額該怎麼走?衛福部長薛瑞元迴應,需要有配套控制量的成長。
林淑芬表示,沒有總額管制之下,就有衝量計價,出現過度醫療問題。總額是爲了發揮同儕制約的效果,促使醫療費用成長趨於合理,減少衝量的誘因,讓醫事人員發揮專業和自主。執行過程中,邀請醫事服務提供者制定支付標準,主導醫療服務的審查。而保險人的角色,首先爲統籌輔導政策評估和規劃,提高醫療專業團體的自治空間,這是當時的理想。
總額的理想爲何幻滅?林淑芬引述醫改會說法指出,從實務面來看,政府透過保障收入、補點值這種本來不是總額該有的制度,打破總額的規範。而健保方案計劃的指定,更違背了總額的評估、管理精神。當時設計總額時,需要有家醫制度、分級醫療、論人論病例計酬、支付標準衡平性檢討、醫師診療行爲等配套措施,但這項配套都沒有真正落實。專業團體的同儕制約、自主審查不健全,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不論是醫界、使用者、專業團體都認爲,總額已經走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林淑芬表示,實施總額管制的時候,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9%,約200萬人。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增至450萬,醫療支出增加是必然趨勢。這種狀況中,不論有無總額制度,如何減少衝量的誘因,使醫療費用趨於合理,一直都是待解決的課題,但遇到人口老化,光是老年人就增加了1被以上,未來還要增加,疾病慢性化、少子女化衝擊下,未來健保的財務,是繳的人少,用的人多,「健保財務本來就建立在岌岌可危的基礎上」。
薛瑞元認爲,若不實施總額,就必須要有其他取代方式,例如針對某種對象的論人計酬、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羣),這不是沒有在執行,而是在進展中,醫界也需要時間改變長久以來的作業模式。
林淑芬表示,不管總額是否存續,財務改革的腳步都不該停止。財務改革一定要處理,這種狀況內,輪病例輪人輪質,提升服務效率,減少低消的浪費,要從系統面強化政策,確保服務品質和民衆就醫的可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