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多態纔是美麗藝術世界(銳見)
趙冬苓
最近,經常有人來問我微短劇對長劇的衝擊問題。作爲一名一路從電視時代走到網絡時代的編劇,我想說的是,正如當初我舉起雙手歡迎網絡時代到來一樣,我也舉雙手歡迎微短劇對長劇以及像我這樣的傳統編劇的“衝擊”。
我一直認爲,一個健康的文藝生態系統,需要各種體量和各種形態的作品。就像過去的小說,有長篇,有中篇,也有短篇乃至微型小說。正是這不同形態、不同篇幅的小說,建構了整個小說系統。如果有人說,只需要長篇小說,或者只需要微型小說,你一定會感到不可思議。現在的情況也是類似。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許多觀衆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刷一下微短劇,找一個情緒的宣泄渠道,有什麼不好?
但總還有很多觀衆,他們的感情需要更深刻地撫慰和釋放,他們的審美需求需要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滿足。還有一些宏大的主題,需要複雜的結構和飽滿的形象來表現,這些都是微短劇無法完成的。影視劇需要不同的種類、不同的主題,也需要不同的表達,參差多態,才能構建一個美麗藝術世界。
有觀點認爲,觀衆已經失去看長劇的耐心了。但在我看來,那沒有別的解釋,只能說長劇沒拍好。就像孩子有了壞習慣、不招人喜歡,是因爲父母沒教育好,要加強對孩子的關心和引導,而不是“不再需要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劇做好,不能是“武大郎開店,個高的一律不許進來”。如果有人因此而一刀切,認爲不再需要長劇了,我們可以讓時間來檢驗,或許這種觀點會“被打得鼻青臉腫”,盲目跟風做微短劇的人,可能也會迴歸長劇。因爲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做微短劇,也不是所有表達都只需要“吼一聲了事”,哪怕這一聲吼短促而有力。
一個優秀的編劇,是在接受各種衝擊中成長的。目前中國影視劇編劇的主要力量,大多數都是從電視時代過來的。我們經受住了網絡時代的衝擊,並且通過網絡擴大了影視劇的觀衆羣。微短劇興起,給了我們這些傳統的編劇又一次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把深刻的主題、豐富的人物,用更短的篇幅、更有力的戲劇衝突表現出來;學習如何在較短時長裡,表達更多內容。這是我們的機遇,優秀的編劇一定可以把握住它。
提到短劇,很多討論都圍繞它的情緒價值展開。無論是對哪種時長的劇集,滿足情緒,永遠只是最低端的需要,而尊重藝術規律、創造出光彩奪目的人物、表達時代主題和真正的審美需求,是所有創作者面臨的課題和任務。我願爲此而努力學習,包括向微短劇創作者學習,爭取寫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爲編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