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寫日記詆譭中國,想移居美國卻遭到遣返的方方,如今現狀怎樣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在文壇上曾經風光無限的方方,如今卻成爲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

誰能想到,這位曾獲魯迅文學獎的知名作家,會因爲一本日記而跌落神壇?

她的筆觸曾描繪社會百態,贏得無數讀者的喝彩,但如今卻被指責爲“詆譭中國”。

更令人唏噓的是,她想要移居美國的夢想也以失敗告終,最終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到祖國。

這一系列的轉折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方方如此巨大的轉變?

無情的詆譭

方方原名汪芳,她的外祖父楊賡笙和舅外公楊叔子都是民國時期的文壇名人,這樣的家庭背景爲她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家庭變故讓年輕的方方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但也磨練了她的意志。

2009年,方方的作品《琴斷口》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這是中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三年後,她更是被推選爲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學事業的巔峰。

然而,誰能想到,這位備受尊崇的文學大家,會因爲一本日記而陷入如此巨大的爭議?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

作爲一名作家,方方開始記錄這座城市在疫情期間的點點滴滴。

然而,她的這本《方方日記》卻在亞馬遜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信息來源:閩南網2020-4-8 方方個人資料簡介 作家汪芳簡歷

日記中的內容被指責詆譭中國的抗疫努力,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

方方日記中存在諸多爭議之處。

這是因爲日記中大量使用“聽說”、“聽朋友說”等未經證實的信息來源,這種做法在嚴肅的文學作品中是不被認可的。

其次,日記中出現了多處虛假信息,例如關於殯儀館手機照片和樑護士去世的錯誤報道,這些信息在後來被證實是不實的。

信息來源:中華網2022-12-5 方方日記的全部解釋?方方日記是什麼事?

更令人震驚的是,方方在日記中將新冠疫情稱爲“人禍”,並提到“那些有罪的人們”。

這種措辭無疑加劇了公衆的不滿情緒。

許多人認爲,爲一名知名作家,方方應該更加謹慎地選擇自己的用詞,而不是輕易地對複雜的社會事件做出簡單化的判斷。

而且,方方日記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國內。

很快,這本日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國際上廣泛傳播。

西方媒體迅速將方方塑造成“敢說真話的勇士”,這種定位無疑加劇了爭議的程度。

更令人擔憂的是,方方日記被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用作批評中國抗疫措施的依據,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然而,方方日記在國外出版的過程也引發了諸多質疑。

因爲這本書的出版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包括翻譯和上架時間都遠遠快於正常流程。

其次,出版書的首頁提到“company: caixin”,這引發了對財新媒體背景的討論,有人質疑是否有特定勢力在推動這本書的出版。

面對這些質疑,方方表示會將稿費全部捐出,但後續情況並不明朗。

這種模糊的態度更加深了公衆的懷疑。

有人認爲,如果方方真的只是出於記錄歷史的目的,那麼她應該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讓它成爲國際輿論場上的一枚棋子。

信息來源:觀察者網2020-03-13 武漢日記,方方的新“傷痕文學”

可能是因爲“批判”她的人數太多了,所以她在國內疫情稍微好點之後,選擇前往美國。

想去美國,卻被遣返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武漢這座城市的寧靜。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傳播速度之快、治療難度之大,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面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大疫,中國政府和人民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戰役。

武漢作爲疫情的中心,首當其衝。

爲了遏制病毒傳播,政府果斷採取了封城措施。

這個決定雖然艱難,但卻是保護全國人民健康的必要之舉。

與此同時,全國上下衆志成城,支援武漢。

醫療隊伍從四面八方趕來,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中,中國人民展現出了驚人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快速建成,成爲這種精神的最好體現。

這兩座醫院從規劃到建成僅用了短短十餘天時間,創造了世界醫院建設史上的奇蹟。

它們不僅爲患者提供了及時的救治,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決心和能力。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到2020年3月,武漢的疫情終於得到了有效控制。

這場勝利來之不易,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就在國內疫情逐漸平息之際,方方的選擇卻引發了新的爭議。

在疫情期間,方方選擇前往美國。

這一決定本身就令人費解:爲什麼要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時候,前往疫情正在爆發的國家?更令人驚訝的是,方方在美國似乎受到了特別的“優待”。

這種待遇與普通中國公民的經歷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公衆的質疑和不滿。

然而,方方的美國之行並沒有如她所願。

隨着美國疫情的迅速惡化,她被迫做出了回國的決定。

信息來源:鳳凰網2021-3-20 故意詆譭祖國,移居美國遭遣返,如今報應來了

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但也讓人不禁思考:如果當初沒有選擇離開,是否就能避免這些爭議?

回國後,方方面臨的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聲。

網上出現了大量批評方方的言論,她的文學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大幅下降。

曾經的粉絲紛紛轉變態度,甚至一些文學界的同行也對她持批評態度。

這種情況對任何一個公衆人物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方方選擇了退出公衆視野。

她很少再發表公開言論,她的作品在國內的出版和銷售也受到了影響。

儘管如此,有消息稱方方可能仍在繼續進行私人寫作活動。

但無論如何,她曾經輝煌的文學生涯似乎已經成爲了過去。

信息來源:中華網2016-8-26 專訪方方:寫小說之前愛寫詩 文學是我的救命恩人

結語

我們不難發現,方方的選擇與其文學成就和社會地位是多麼不相稱。

這不禁讓人感嘆: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多年的努力積累,而毀掉這一切卻可能只需要一個錯誤的決定。

這個教訓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方方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

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這個事件也反映出了在全球化時代,個人選擇與國家利益之間的複雜關係。

當個人的行爲可能影響到國家形象時,我們是否應該更加謹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最後,方方的經歷也提醒我們,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公衆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讀。

因此,在表達個人觀點時,我們需要更加慎重,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權利與責任是並存的。

特別是對於像方方這樣的公衆人物,他們的言行會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因此,在發表言論時,我們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感受,更要考慮這些言論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