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錦囊|衛星如何影響你我生活?

衛星可以說是商業航天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才能實現獲取地球數據,最終創造出商業價值。微小衛星在哪些領域有廣泛應用?又是誰在爲衛星數據買單? 它們如何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帶着這些問題,36氪《CEO錦囊》直播間商業航天專場邀請到了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熊偉銘、未來宇航創始人兼CEO牛旼,和我們一起聊聊小衛星如何發揮大作用。

在這場直播中,三位嘉賓主要討論了以下問題:

1、科普衛星產業的重要性。

2、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衛星應用發展的進程與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3、商業行業可以說是圍繞衛星展開,那衛星數據主要應用場景有哪些?

4、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不同企業在商業模式上有哪些探索?

5、像天儀這樣擁有衛星數據的公司,合作客戶的需求具體有哪些?

6、隨着大模型能力的增強,以及遙感數據的豐富,大模型在遙感領域能夠發揮的作用還有哪些?

以下爲三位嘉賓和36氪的對談,部分內容經過整理編輯:

36氪:衛星是商業航天非常重要的一環,請幾位科普下爲什麼我們需要衛星?

楊峰:衛星技術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商業化的全貌,這個過程不僅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力量,也揭示了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繫。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着國際關係的變化和科技探索需求的增加,遙感衛星應運而生。隨着時間的推移,衛星逐漸展現出其在信息傳輸領域的巨大潛力。

通信衛星的崛起,標誌着人類能夠跨越地理界限,實現即時、高效的數據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全球化進程。導航衛星的出現,更是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方式。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遠洋航行,都離不開它們的指引。然而,衛星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本高昂,僅靠國家投入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因此,衛星技術的商業化成爲了必然趨勢。

商業公司開始參與衛星的研發、製造、發射和運營等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這不僅降低了衛星技術的成本,還推動了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和商業公司各自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通過投入資金、制定政策等方式,爲衛星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而商業公司則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式,推動了衛星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熊偉銘:歷史的發展往往是由一系列關鍵事件推動發展的,而斯普特尼克衛星的發射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斯普特尼克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標誌着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新篇章,更對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在二戰後確立了其全球霸主地位,並在科技領域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然而,斯普特尼克衛星的上天如同一記警鐘,喚醒了美國人的危機意識,促使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成立了NASA等機構,加大了對航天科技的投入,從而推動了整個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這種由競爭驅動的技術進步,不僅帶來了互聯網、直播、流媒體等現代科技產品的誕生,更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斯普特尼克衛星的發射無疑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回到當今,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爲商業航天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促使各國不斷投入資源研發新技術,進而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商業航天的繁榮不僅體現了國家的科技實力,也爲從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牛旼:從商業航天的角度來看,衛星無疑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價值載體,其製造、發射、運營和應用構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OneWeb和Starlink等商業航天公司的崛起,標誌着航天事業正在從傳統的國家主導模式向工業化、產業化方向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降低了航天技術的門檻,還使得更多企業有機會參與到航天領域中來,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繁榮。正如電腦從巨型機到小型化、雲計算的發展歷程一樣,商業航天也在經歷着類似的變革,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爲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提供可能。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小型衛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它們不僅具有成本低、發射靈活等優勢,還能夠通過組網實現更廣泛的覆蓋和更高的性能。同時,高度集成化的設計使得衛星的功能更加全面、性能更加優越。而規模化生產則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爲商業航天的普及和應用提供有力支持。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衛星製造、發射等核心環節的進步,還帶動了上游產業的蓬勃發展。這些企業的發展不僅爲商業航天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還促進了整個科技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時,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商業航天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36氪:既然衛星技術如此重要,那麼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衛星應用發展的進程與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楊峰:首先,遙感衛星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從簡單的可見光光學衛星,到多光譜、高光譜衛星,種類不斷增加,分辨率也不斷提升。這種技術進步使得遙感衛星能夠獲取更加清晰、豐富的地球表面信息。同時,爲了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還出現了能夠穿雲穿雨、夜間觀測的SAR衛星,以及用於森林防火等特定場景的紅外衛星。這些不同種類的衛星共同構成了遙感衛星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另一方面隨着衛星數量的不斷增加,星座建設成爲了遙感衛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Planet公司以其獨特的商業模式,通過發射大量小型、低分辨率的衛星,實現了對地球表面的高頻次觀測。這種以時間分辨率爲核心競爭力的星座建設模式,爲遙感衛星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星座建設有望成爲遙感衛星發展的主流趨勢。隨着遙感衛星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商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從政府買單到大型企業、小型企業乃至個人消費者,遙感衛星的應用範圍正在不斷擴大。這種商業化趨勢不僅促進了遙感衛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繁榮。同時,個人化應用也成爲了遙感衛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通過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服務,遙感衛星將更好地滿足個人消費者的需求。

牛旼:商業航天的閉環核心在於衛星的造價、發射成本、運維成本等是否能被其創造的價值和收入所覆蓋。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爲它直接關係到商業航天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星座系統來說,還需要考慮平均成本和收入的覆蓋情況。星鏈等公司的財報數據雖然顯示收支打平,但其中並未計入發射成本,這實際上反映了當前商業航天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階段性現象。目前商業航天正處於一個類似於互聯網發展初期的階段,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但正如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所證明的那樣,一旦基礎設施完善,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效益。商業航天作爲新型基礎設施,其組網建設過程同樣需要週期和投入。在商業模式方面,商業航天需要與互聯網和AI深度融合,以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場景。通過增加衛星數量,產生更多的原始數據和數據源,再利用AI技術進行海量數據的訓練和分析,可以不斷挖掘新的應用價值。這種融合創新不僅有助於提升商業航天的競爭力,還將推動整個科技產業的進步和發展。

熊偉銘: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自己與美國的創投和商業航天發展階段進行直接對比,因爲兩國在資源投入、人均GDP、經濟總量以及全球股市佔比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從人均資源投入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還處於更早期的階段,類似於美國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水平。這種清醒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定位自己,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就像高考,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在制度建設上要有耐心和決心,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完善和優化。對於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來說,更需要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來積累經驗,逐步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創新往往伴隨着高風險和高失敗率,但正是這些失敗爲成功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需要從文化上、氛圍上以及規則制定上更加寬容和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發生。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要不斷翻新客戶羣體,拓展市場空間,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支持。這將有助於我們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36氪:前面分享了衛星產業的發展和重要性,商業航天也可以說是圍繞衛星展開,那衛星數據主要應用場景有哪些?

楊峰:我們的SAR衛星數據影像可以廣泛的應用於環境保護、資源調查、交通運輸、城市管理、建築安全、減災救災等領域,我們也在積極探索與各行各業的合作。比如利用我們衛星的InSAR技術不但可以全天是全天候快速獲取數千平方公里區域的地表毫米級的沉降監測數據,還能對監測區域的歷史形變情況進行回溯,甚至還能結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領域的知識和模型預測未來的形變趨勢。那麼如果這種能夠大規模應用,將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咱們的基礎設施監測,包括房屋橋樑的安全監測,如果能及時發出預警,就有極大可能避免或者減少災害的發生。但是目前國際上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非常少,那麼近幾年咱們國內,除了天儀,還有中國四維、航天宏圖、智星空間、微納等公司,都制定了雷達衛星星座研製計劃,並且完成了首批衛星的發射,相信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各個行業的應用做得非常好,希望大家多多期待和關注。

牛旼:在農業方面,高光譜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雖然高光譜是在可見光之外的波段,肉眼看不到,但衛星傳感器可以捕捉到這些信息,進行成像。這還包括水資源保護、推測地表下的礦物,甚至監測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這些都是高光譜技術的應用。

現在也有很多創新的應用,但本質上還是從發射衛星到數據應用的邏輯。我想補充的是,國外的衛星產業鏈劃分非常明確,比如運營衛星的公司只負責發射衛星,不直接接觸終端市場,而是把數據賣給下游的應用企業。

但在中國,市場環境和採購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發射衛星的人也需要去做運營和應用。應用開發者發現市場競爭激烈,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拿不到項目。慢慢地,產業鏈上下游開始相互滲透。

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關於投資。現在我們不僅需要耐心資本,更需要勇敢資本。就像熊總當年投資藍箭航天一樣,敢於在早期重倉投資。我記得2018年藍箭的發射不太順利,熊總又追加了投資,這讓人非常敬佩。但現在,這樣的投資者越來越少了。

舉個例子,美國的一些創新項目,比如英偉達投資的太空算力中心,用衛星提供算力,或者把太陽光反射到地面的項目,這些想法都能拿到上億人民幣的投資。但在國內,這樣的創新環境還非常困難。包括熊總提到的Planet公司,如果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發射了100多顆衛星,它也不會有現在的價值,也上不了市。如果只投入了十分之一的資金,可能最後就白費了。所以現在現階段,我們更需要重倉投資商業航天企業。

36氪:商業航天,顧名思義要有商業化能力。請問產業鏈上不同企業在商業模式上有哪些探索?

熊偉銘:首先,競爭不僅對公司、老百姓和政府都有利,而且是推動整個行業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公司需要競爭對手來保持其創新活力和市場敏銳度,避免陷入自滿和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競爭機制有助於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從而造福整個社會。進一步來說企業需要尋求的是錯位競爭。錯位競爭能夠使得所有參與者都從中受益。硅谷之所以在科技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資本市場的高效資源調配功能。通過錯位競爭,不同企業可以專注於各自擅長的領域,避免無謂的同質化競爭,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協同發展。資本市場通過資產定價功能,能夠引導資金流向最具潛力和價值的領域,從而推動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然而,在當前的國內市場中,由於資本市場相對弱小和不夠敏感,導致一些本該具有前沿性和高附加值的行業被浪費了大量資金在重複建設和低效產能上。因此,加強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完善,以更好地發揮其資源調配和資產定價的功能。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和推動這些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以形成一個更加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的科技產業生態。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監管和制度建設,確保市場機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爲科技行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楊峰: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航天產業內的各個環節開始逐漸打破原有的界限,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火箭製造與衛星發射服務的整合上,還涉及到衛星應用、數據服務等多個領域。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競爭與合作是並存的。傳統上,企業之間可能會因爲競爭關係而避免合作,但在當前的商業航天產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合作,企業可以共享資源、降低成本、加速創新,從而共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當然,競爭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於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機制也有助於促進產業的優勝劣汰,提高整個產業的水平和質量。我認爲在初期發展階段,企業之間的嘗試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嘗試可能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只有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才能逐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企業在初期階段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同時也要關注市場的變化和趨勢,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和策略。

牛旼:以未來宇航爲例,鏈接資源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即幫助製造商和運營商開拓衛星技術的應用場景。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合作,更是市場層面的拓展。同時,科普工作也很重要,通過科普工作,可以提升公衆對衛星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爲行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當前國家注重數字經濟和數據資源的發展趨勢,這是推動衛星技術應用發展的重要機遇。過去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建設IT系統和智慧城市系統,但往往忽視了數據的有效利用。現在,隨着數據局的成立和各地數據局的建立,數據資源的價值得到重視。未來可以通過改變和創新模式,將數據作爲核心資源來推動衛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通過深入挖掘和分析數據,可以發現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從而推動衛星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可以利用數據來評估和優化衛星技術的性能和效果,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服務水平。

36氪:有了使用場景,再聊聊賺錢方式。遙感應用更像提供數據的服務,甚至情報服務。像天儀這樣擁有衛星數據的公司,合作客戶的需求具體有哪些?

楊峰:發展到今天,我們公司專注於SAR領域,特別是在InSAR技術上取得顯著成果。利用InSAR技術高效、低成本地監測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形變與沉降,提前預警危房等安全隱患。我認爲不論是從企業還是整個行業來看,都需要發射更多衛星以增加監測範圍和數據積累。需要更多收入來支持衛星發射和技術研發,同時積極尋求融資以擴大業務規模。從面向政府的業務逐步轉向面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業務,以擴大市場份額和提高盈利能力。

熊偉銘: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從賣房到租房的轉變,這是一個顯著的市場趨勢。太古裡等地產公司在前灘等優質物業上的佈局,表明即便目前這些物業可能暫不需要特定的服務(如衛星監測),但未來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服務可能會變得至關重要。要滿足這樣的監測需求,需要發射大量的衛星。這不僅僅是遙感技術的應用場景,更是衛星技術潛力的巨大體現。在未來我們能找到創新突破點就變得格外重要,這個點一旦實現正向且持續的現金流,將對整個行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創新突破點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這個突破點可能目前還不爲人知,甚至可能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預見。然而,一旦這個點被實現併產生經濟效益,它將迅速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例如Palantir公司與美國政府的合作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私人公司與政府合作能夠產生強大的市場需求和支付意願。且不僅僅是遙感領域,各行各業都需要這樣的應用場景,這反映了市場行爲中對於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廣泛需求。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將不斷涌現。

牛旼:我國遙感衛星在自然資源、農業等多個行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國土資源方面的成熟應用。這充分證明了遙感衛星技術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爲商業航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所謂怎麼去從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場景掙錢,兩種方式,一種是幫他掙錢。另外一種幫他減少風險,幫他省錢。InSAR技術更多地是通過減少風險來爲客戶創造價值。雖然目前市場仍處於教育期,但隨着人們風險意識的提高,這種技術的市場需求將會持續增長。我認爲,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遙感衛星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數據積累非常,這種積累將爲未來的應用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遙感衛星技術在未來將有更大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價值。

36氪:大模型在遙感領域其實一直在用,請問隨着大模型能力的增強,以及遙感數據的豐富,大模型在遙感領域能夠發揮的作用還有哪些?

熊偉銘:我覺得現在的情況有點像70年代的個人電腦,那時候的PC,比如最早的Apple-1,功能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極客在用。就像2012年的大疆無人機,除了航拍,我們也不知道還能用來做什麼。但是現在,比如美團在深圳的自動送貨無人機,已經完成了幾十萬次的飛行。這些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我們先建立能力,有了網絡之後,各種奇思妙想的應用纔會出現。也許這些應用的創造者不是我們這代人,而是00後或者10後。到那時,他們從一開始就有大量的衛星可以用,比如星鏈、GW,還有各種氣象衛星,甚至可能還有中繼服務。

他們可能會想出我們難以想象的應用。比如,我們可能需要更準確的天氣預報,或者我是個農場主,我想知道我的田地的具體情況,包括土壤成分,或者極端天氣的可能性。我可能需要一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如果這樣的用戶多了,楊總的生意自然就好做了,這就變成了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還是需要全行業多發一些衛星,把網絡連起來。當一顆衛星不在的時候,其他的衛星能不能像手機漫遊一樣接管服務?早年手機漫遊還要收費,現在衛星的情況也類似。因爲我們的衛星還不夠多,基站還不夠。我們現在的階段,首先要提供足夠的供給。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先供給,然後應用纔會發展出來。目前還是比較早期的階段。

我還想到了兩個科技領域的商機。首先,我們需要更強大的、低功耗的推理芯片。如果我們有這種芯片,就可以讓衛星在天上直接處理數據,而不是把原始數據傳回地面。900兆每秒的傳輸速度太慢了,不如讓衛星直接返回處理結果,這樣更高效。我們可以在衛星上先進行數據處理,然後壓縮數據,用推理芯片來完成任務。不知道黃教主(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或者我們的公司們能不能開發出這樣的芯片。另一個想法是,如果我每天、每小時或每分鐘都在積累大量數據,等到要傳回地面時,還不如用一個可回收的存儲設備。就像AWS的Snowball一樣,它實際上是一輛卡車,用來處理大量數據。如果數據太多,就不用傳了,我可以直接開車過去把數據給你。我們可以定期,比如一個月或一年,給你送回一次數據。給你一個盒子,一個存儲設備,然後你自己在地面上進行分析和訓練。這樣可能更划算,而這些都與AI的計算能力和算力息息相關。

楊峰:在進行衛星數據採集和分析時,我們的衛星在收集完數據後,會把原始數據傳回地面站。然後,我們需要在機器上或採用其他方式來分析數據。這個過程對於簡單的光學衛星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是高光譜衛星,情況就不同了,一次成像可能就產生幾個G的數據。

我們現在的數據傳輸速度是900兆每秒。我們的衛星收集數據的能力其實受到兩個因素的限制。第一個是我的衛星能源夠不夠。因爲雷達開機的功率非常高,耗電量也很大,這就限制了我收集數據的能力。第二個限制是我的數據存儲量和傳輸能力。就算我能開機很長時間收集數據,但如果傳不下來,那也沒有任何意義。

實際上熊總說的這兩個點都是我們行業內正在做的事情。還有第三個方面,那就是激光通信。通過激光通信,我們可以加快數據傳輸速度,這樣就能傳輸更多的數據。但是核心問題還是衛星上的計算能力。現在的目標是提高衛星的功率和計算能力,這樣無論是通信衛星還是遙感衛星,都不需要把數據原封不動地傳下來。可以把一些無用的信息過濾掉,只傳回核心的結果。

這其實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從我們公司的角度來看,我們在這塊更多采用的是廣泛合作的方式。比如國內有一家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優秀的公司,叫做星測未來,他們是清華的團隊。當初他們還是學生,在我們和清華天文系合作的時候,這些本科生、碩士生就在幫忙做項目。這些學生畢業後,他們不想去找其他工作,而是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航天公司,專門處理天文數據。他們使用的是新型的GPU,以後每個衛星可能都需要這樣的技術,他們可能還會有更多擴展的能力和商業模式。

所以我們和這個團隊有合作,也可能和其他很多團隊合作,因爲我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我會在某些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我的數據量極大,沒有人比我的數據更多。在其他方面,我會充分利用我的優勢,和各個團隊合作,誰處理得好我就用誰的。

「CEO錦囊」商業航天專場是由36氪&未來宇航共同策劃,接下來還有更多商業航天主題直播,我們希望嘉賓們的真知灼見和實戰經驗能爲創業者們提供更多解法,共同書寫中國商業航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