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類農業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來源:福州日報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看似傳統的茶類農業文化遺產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重申報,輕管理”的現狀,如何打破?怎樣打響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主任委員閔慶文在榕提出的三連問,讓很多人陷入深思。
27日下午,茶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髮展論壇暨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十週年研討會在福州舉辦。全球多處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及政府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話全球茶類農業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
挖掘農遺更多價值
“我們對農遺的保護不是爲了讓大家沉浸在落後的生產方式中,而是希望挖掘出核心價值,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某承的一席話,點燃了論壇參與者的討論熱情。
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未來的。如何充分挖掘茶類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賦能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成爲專家們討論的關鍵話題。
“經濟價值是社會、生態、文化等其他價值的基礎,只有產生了經濟價值,茶農們才願意生產,才能更好推動茶產業的保護與發展。”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黃國勤提出,爲更好挖掘茶類農業文化遺產價值,應該從規範經濟價值評估標準、多元化評估標準、鼓勵大衆廣泛參與、充分考慮保護和開發等方面入手,提升茶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經濟價值,爲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各種價值開發築牢基石。
“在安溪,女性茶產業工作者的佔比近70%。”安溪鐵觀音女茶師非遺傳習所所長何環珠介紹,通過各種行業間、國際化的技能交流,當地婦女不僅實現了自身價值,更帶來產業的繁榮發展。
在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王維奇看來,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學科交叉屬性的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無疑是交叉學科研究的搖籃,擁有豐富的科技價值。
加強保護管理力度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更不能只停留在榮譽上。放眼全國,“重申報,輕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究竟由誰來保護?該怎樣管理?
瀋陽農業大學教授謝立勇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多方參與機制。“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多方參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尤爲重要。”謝立勇說,在農遺保護過程中,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公衆、社會組織都能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促進茶類文化遺產共同發展。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樑勇則從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統的保護與管理中,看到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力。“十年之後再次來到福州,各項變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樑勇說,福州經過多年的嘗試與實踐,已由過去的基礎保護向綜合保護利用轉型,地方政府爲保護好遺產地,出臺的相關政策已超過十項,重視程度之高、力度之大,值得各地借鑑參考。他還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注重其系統性。
保護管理好農遺,監測和評估工作同樣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焦雯珺表示,茶類農業遺產是農遺中的大類,類型多樣,又具備一定的共性。“可以從茶類角度出發,探索研究相關特殊指標成爲評估的標準。希望福州能發揮帶頭作用,帶動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監測評估工作更上一層樓。”
身爲親歷者,福建省茶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蘇峰在茶產業標準建設、制度建設上深有體會。他認爲,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鄉規民約,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民間的保護奠定基礎。
深化可持續利用
如何在保護的同時把農業文化遺產利用好,專家學者們的真知灼見爲福州推動茉莉花茶產業更好發展帶來新思路。
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吳永華看來,作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源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福州茶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優勢。“可以進一步開放思路,彰顯福州‘茶和天下’的氣質,打造全球茶類文化遺產的交流平臺。”
結合國際關注的碳排放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健提議,以“零碳、低碳”爲方向,通過綠色包裝、綠色生產、開展碳排放監測等方式,突出茶葉的零碳屬性,打造零碳茶葉品牌。
城市向新而行,產業向新而生。面對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傳統茶如何做出新意?
“福州的茉莉花茶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意的產物,福州茶產品在創意方面也做得很好。”研討會舉辦前,安徽農業大學教授沈琳前往三坊七巷等地實地考察。在她看來,茶產品的功能已經從傳統的生津解渴向品質生活的審美活動發展,產品的包裝、茶室和消費空間的創新都不可忽視。
“事實上,我們2014年就嘗試將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融入茶產業,從生產端的生態茶園林,到消費端開發環保包鼓勵消費者減少包裝,再到售後端回收茶渣進行二次利用,都踐行減碳理念。”福建春倫集團副總裁傅曉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