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改”賦能班組建設 叫響“青鐵工匠”品牌

半島網9月13日訊 以“黨建統領、羣衆路線、參與式民主管理、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創新引領”五大舉措創新班組建設,青島地鐵不斷推動基層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羣衆得實惠。經過四年創建實施,班組建設已從運營一線推廣至建設單位、集團部室、委外班組,集團在班組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榮獲2022國企管理創新成果(案例)一等獎。青島地鐵如何從“產改”角度切入,賦能班組建設,叫響“青鐵工匠”品牌,下面爲大家一一道來。

班組建設 繪製技工成長“路線圖”

在青島地鐵安順車輛基地,安順檢修三工區定修二班工班長葛興亮正帶着徒弟們對正線陸續回庫的列車進行“望聞問切”。作爲山東省內第一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青島地鐵3號線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在葛興亮和工友們的細心維護下,從未出現晚點、安全事故,保質保量完成年度供車率100%。

從初出校門的“菜鳥”檢修工,到技術帶頭人,葛興亮制定了詳細的“傳幫帶”計劃,帶領班組開創了省內軌道交通車輛維修的“系統修、專項修、里程修”新模式,榮獲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全國城軌交通先進班組等榮譽,個人榮獲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李智慧是青島地鐵集團第一建設分公司的“青島工匠”,在2號線二期東川路站混凝土澆築時,他面臨着一個嶄新的課題——如何讓實體牆澆築實現“不滲不漏,內實外美”。爲此,他帶領班組成員共同研討制定“小立法”,特別強調要將技術語言轉變成能讓所有一線工人聽得懂的、接地氣的語言。由他把關制定出“366”“3456”等數字口訣式的作業標準,最終總結形成了鋼筋優化、模板安裝、澆築及振搗、拆模及養護等混凝土施工控制9大環節。他認爲,班組建設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金鑰匙”,不僅工程安全和實體質量實現“雙提升”,工人技能水平和收入實現“雙提高”,也讓班組的民主意識有效提升,產業工人的價值創造力得到有效釋放。

讓“一個好”轉變成“普遍好”,把“一個強”打造成“各個強”。青島地鐵建立健全技能培訓機制、競賽比武體系,並分專業、分層級搭建技能提升平臺和師徒幫教體系,建立覆蓋全部30餘個工種的課程資源,同時,在建設、運營、開發、經營、資本運作五大賽道分別建立了培訓、技能認定等多項機制,其中,運營公司已通過內部晉級晉檔考評累計完成4萬人次晉升工作,搭建起產業工人成長髮展的“四樑八柱”。在班組建設模式的指引下,萬千產業工人正在青島地鐵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由“工”變“匠”,暢通技能成才“快車道”

“我的工作室之前就是我們家的地下室,潮乎乎又暗又小。”青島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鄧舉明微笑着說。“不料想,2016年我入職後,集團竟爲我提供了一個246平方米的工作室,還購置了10餘種先進電子設備。”如今的他,已從一個狂熱愛好電子設計的學徒,蛻變爲“山東交通工匠”“青島大工匠”。在鄧舉明的帶領下,實驗室先後完成了電客車客室照明鎮流器、電子地圖等多項技術攻關,多項技術填補行業空白。

同樣從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變身爲行業標杆“工匠”的,還有青島地鐵第二建設分公司的慄全旺。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作爲國內距離海平面最深的地鐵隧道,一旦襯砌混凝土出現裂縫,將會產生大量的滲水。爲此,慄全旺將精益求精的測量標準融入混凝土施工和養護的每一道工序。他參與研究的《低碳海工混凝土多層級“耐—防協同”抗腐蝕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了2021年度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青島地鐵,無論什麼學歷,只要腦子活、肯鑽研,都能做科研,每個人都可以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有人能在巴掌大點的電路板上零點幾毫米的數百根線中抽絲剝繭,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精準。電客車車門系統故障預警、供電系統繼電保護技術、電扶梯故障診斷系統爲代表的“五小發明”不斷涌現……一例例頑症痼疾被克服解決,一個個堵點痛點被有效排除,效益效率的“乘法效應”充分體現。

青島地鐵全面開展“產改示範創建”活動,通過勞動競賽、技能比武等方式選樹勞模、工匠,建設以“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省級)”爲代表的27個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形成“省市-公司-中心”三級工作站格局,建成省市級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5個、集團級創新工作室7個、創新型班組2個,促進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培養出一系列的“工匠集羣”。

勞模帶動,跑出技能強企“加速度”

機器人頂端搭載的4K高清3D相機像一對大眼睛,準確獲取待檢車輛車底的每一個細節;明黃色的機械臂靈活而穩定,可實現車底全部1422項作業檢修,故障識別率100%,檢修誤報率低於3%……這個萌萌的智能檢修機器人是中國首次在城軌車輛檢修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也是全國勞模尹星的發明之一。檢修作業涉及155處作業點,全車上千處螺絲口,他都能熟稔於心。將車輛運行的定位誤差控制在三米以內,誤差精準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他曾填補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作業“軌道車安全防護設備”的空白,截至目前,已創造價值超2000萬元。

在尹星帶動下,全員趕學工匠、爭做工匠、創新創效的奮進態勢蔚然成風。青島地鐵培育和帶動出40多名國家、省、市級勞模、工匠、首席技師、技術能手等先進人物。其中,尹星的徒弟王繼強獲評“山東交通大工匠”,牽頭與工友們協同研究解決了夏日地鐵車廂溫度“衆口難調”的難題,在2號線車廂提供“冷暖車廂”服務。截至目前,該團隊共實施技術創新項目50多項,疑難故障研究30餘項,形成科技論文10餘篇,取得國家專利10餘項,實現了青島綠色地鐵建設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突破。

青島地鐵循“新”出發、向“新”而行,將“產改”與班組建設這一夯基工程深度結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搭建起具有青島地鐵特色的勞模工匠典型培育和梯隊成長體系,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的“青鐵工匠”品牌,助力新時代“工匠之城”建設。

(大衆新聞·半島網記者 樑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