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利用率下滑、由盈轉虧,金晟新能源轉戰港股勝面大麼

文|銠財研究院大鵬

2024年的新能源車市,稱得上"當紅辣子雞",繁花似錦也烈火烹油。萬億級市場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壯大,比如電池回收業。

2024年12月20日,全球第二大鋰電池回收企業——金晟新能源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中金公司、招銀國際爲聯席保薦人。

金晟新能源也算是IPO老兵了。2022年就曾啓動A股上市輔導備案,但兜兜轉轉,2024年8月終止了輔導協議。

此番轉戰門檻低些的港交所,是否能穩操勝券?實力底色、成長潛能又咋樣呢?

01

產能利用率不足

經營現金流告負

擴產隱憂知多少?

募資用途是首要考量。

據招股書,此次募資主要用於江西省贛州市磷酸鐵鋰電池基地建設。計劃未來三年建設200個再生利用服務網點,並加強研發能力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金晟新能源表示:"我們計劃於2025年逐步擴大生產設施的產能,以每年處理28萬噸退役三元鋰電池。"

截至2024年10月31日,金晟新能源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6228.2萬元。遠遠不能滿足自身一年經營所需現金流。據新浪上市研究院,2021年至2023年,公司經營現金流分別爲-2.17億、-8.30億和-10.18億,連續三年處於淨流出狀態。

做大做強願景誘人,但首先要融到錢。

同時,還伴隨着對外的大量借款。據子彈財經,2021年公司銀行及其他借款餘額尚爲3.43億元,到2024年10月31日已大幅增至14.79億元。由此帶來利息壓力,2021年銀行及其他借款利息僅1523.5萬元,2023年增至6459萬元。而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可回收的應收賬款餘額僅1.13億元。

顯然,除了星辰大海,還有現實窘迫,金晟新能源此番上市也是勢在必行、不得不爲。

考量在於,計劃擴產的同時,公司產能利用率有下滑態勢。據子彈財經,2021年碳酸鋰產能1972噸,2023年大幅增至9374噸。加上上述江西宜春建設年產能爲1萬噸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若投產公司產能將得到進一步擴張。

而據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2021年以來,金晟新能源碳酸鋰、硫酸鎳和硫酸鈷等主要產品的產能利用率總體呈下降趨勢,2024上半年已低於80%。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考慮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使用年限和雙碳背景,金晟新能源擴充產能無可厚非;但也要警惕市場的強競爭強迭代,伴隨競品如魚貫入、以及新技術業態顛覆,供給一旦飽和或市場突變,往期激進擴張的從業者產能利用率問題就會凸顯。若去化不利、閒置產能過多,勢必對重資產經營模式形成拖累。疊加資金壓力、造血力不足,金晟新能源需審視綜合風險、把好規模質量平衡性、進擊之餘還需敬畏風險。

02

營收下滑、由盈轉虧

憑啥估值超120億

往期看,金晟新能源稱得上資本香餑餑。2021年以來累計共獲4輪融資,投資者不乏復星、廣汽等知名企業,身價隨之一路暴漲。

2021年,以每股5.21元獲得1.3億元A輪融資,2022年C輪融資時,每股成本增至33.3元。即一年多時間,公司估值增長近6倍,金晟新能源也搖身一變,成爲鋰電回收業"獨角獸企業"。胡潤百富發佈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金晟新能源估值已超120億元。

然高估值的光鮮背後,公司業績面卻不算討喜,陷入營收停滯和虧損泥潭。2021年收入11.33億元,2022年大增至29.05億元。分水嶺出現在2023年,營收滑至28.91億元。2024上半年營收9.95億元,同比下滑35%。

2021年至2024上半年,金晟新能源淨利爲0.69億元、1.51億元、-4.73億元和-1.47億元。同期,經調整後利潤7811.8萬元、1.66億元、-4.62億元、-1.41億元。近一年半,累虧超6億元。

追其原因,主要受碳酸鋰價格下行的影響。據21世紀經濟報,碳酸鋰價格從2022年最高接近60萬元/噸,降到2024年的8萬元/噸,"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對從業者影響巨大、貴爲獨角獸的金晟新能源自然甘苦自知。

公開資料顯示,金晟新能源的再生利用業務涵蓋三元鋰電池及磷酸鐵鋰電池等主流電池體系,產品在下游被廣泛用於電動汽車、儲能系統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鋰電池主流應用場景。收入主要源於碳酸鋰、硫酸鎳及硫酸鈷三類。其中,碳酸鋰和硫酸鎳是主來源。

2022年,公司碳酸鋰平均銷售價39.63萬元/噸,2023年滑至19.64萬元/噸,2024上半年進一步跌至8.58萬元/噸。硫酸鎳、硫酸鈷價格也出現下跌。截至2024年6月30日,鋰再生利用產品和鎳再生利用產品的銷售額佔公司總收入70%以上。

招股書坦言,公司業務面臨產品價格波動的挑戰,尤其碳酸鋰市價於2023年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下跌,並於2024上半年繼續下跌,公司銷售成本及收入出現短期錯配,導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錄得毛虧損及淨虧損。

行業分析師王婷妍表示,與上游鋰鹽企業開採、加工碳酸鋰不同,金晟新能源商業模式是通過回收廢棄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後進行拆解、利用,而後得到碳酸鋰、硫酸鎳等原材料產品。之間的價差是一個主收入來源。碳酸鋰價格的急漲急跌或是企業最不願看到的。

宏源期貨表示,碳酸鋰中長期供應仍保持高位,下游排產下降,庫存由去轉累,產成品庫存累積,前期透支未來需求的情況下,供需過剩矛盾或將放大,預計碳酸鋰價格震盪下行。

看起來是個好消息,但歸根結底,碳酸鋰價格是由市場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波動具有隨機性,在不能決定回收出售價的背景下,金晟新能源唯有通過減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

然對比同業競品,作爲全球第二大鋰電回收企業,金晟新能源的盈利能力並不算太突出。據華夏時報,2021年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爲16.7%和14.3%,與同爲回收利用廢舊電池的上市公司格林美相差無幾。2023年,鋰價進入下行通道後,金晟新能源毛利率迅速滑至-5.6%,而同期格林美仍達到12.24%。

冰激凌效應告訴我們,越是行業寒冬,越凸顯龍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價值底色。不禁疑問,金晟新能源的上述業績表現是否匹配龍頭光環、高估值期許呢?

03

警惕巨頭下場分食

持股平臺到底爲誰?

能肯定的是,大浪淘沙不進則退。一些電池巨頭已盯上"動力電池回收"蛋糕,比如寧德時代、蜂巢能源、贛鋒鋰業、億緯鋰能等。

以寧德時代爲例,2024年9 月, 在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董事長曾毓羣談到,2023年,我們回收10 萬噸廢舊電池,並重新生產1.3 萬噸碳酸鋰,鋰回收率已經做到 91.0%,鎳鈷錳回收率達到99.6%。

儘管金晟新能源擁有行業先發優勢,在業務佈局、處理規模、回收率及處理成本等關鍵指標上處於頭部位置,但面對巨頭們的附身向下、市場分食能力爲其未來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能否守住陣地要打一個問號。

從股權結構看,金晟新能源有較明顯的家族化企業特徵。前身爲肇慶市金晟金屬,由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炎、李汪、李堯平均出資設立。

招股書顯示,成立初期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五人各佔公司20%股權。本次發行前,李氏兄弟爲公司一致行動人士,合計控制金晟新能源約55.05%的投票權。其中,李森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鑫爲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此外,公司副總經理葉大鑫,是李堯配偶的兄弟,負責監督旗下江西龍祥的生產事務。

當然,爲激勵員工,公司成立了員工持股平臺。據界面子彈財經,2021年3月,該平臺(肇慶晟達)成立時,員工持股平臺出資1655.92萬元,獲得金晟新能源7%股份。經歷幾輪融資後,肇慶晟達持有公司股權稀釋至5.45%,若按約120億元估值計算,該部分股權價值超6.5億元,股權激勵增值40倍左右。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表示,一般擬IPO企業在股權激勵時,員工持股平臺佔總股本比在2、3%左右。7%左右的股權激勵並不常見。細觀受益最大的還是實控人、董事長李森。天眼查顯示器官持有肇慶晟達59%股權,浮盈3.8億元。副董事長李鑫及其他核心人員10多人也均在員工持股激勵中受益頗豐。這難免讓人疑慮,大搞員工持股初衷是什麼,李森個人佔股權激勵近六成的依據是什麼?

04

大富礦與好礦工

好在,動力電池回收仍是一片藍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隨着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以及消費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加快,退役鋰電池供應顯著增長。2023年中國內地的退役鋰電池總量達36.61萬噸,預計2030年達到340萬噸,複合年增長率爲37.5%。退役消費類電池、退役動力電池量分別約10.62萬噸、25.97萬噸。規範回收及再生利用退役電池成爲剛需,市場優質產能依舊稀缺。

2030年,預計國內鋰電池回收處理規模達到1430萬噸,2023年至2030年複合增長率爲44.8%。

聚焦金晟新能源,也在積極戰略佈局、卡位產業紅利,預計2025年可以將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推向市場,並計劃從2025年開始通過生產電積鎳及電積鈷產品進一步向下游延伸產品線。

從政策端看,2024年底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引導企業有序投資、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管理。下一步還將遴選培育一批水平高、行業帶動作用顯著的標杆企業,同時加強動態監管,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更新完善標註規範等,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很顯然,電池回收業仍處在價值爆發的前夜。千億級的增量市場,必將孕育千億級市值的龍頭,金晟新能源前景可期、不缺上市衝關底氣。

只是,越是新興賽道越是高手雲集、競爭白刃、變化莫測。一衆從業者中真正跑出來的幸運兒寥寥無幾。走過了早期的跑馬圈地,下半場的競爭必然更加規範、更加高階。

還是那句話,面對一座富礦寶礦,關鍵是能做個高質高效的"好礦工"。如何打開業績增量、擺脫虧損泥潭、減輕週期波動影響,揹負120億估值期許的金晟新能源除了執着上市,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