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跨域開發新能源載具減碳ESG商機 五大協會同臺簽署MOU

施振榮表示,未來臺灣有機會由「能源進口國」轉型成爲「能源技術出口並在當地生產」。相信在臺灣的科技基礎與能量上,只要長期持續投入累積,要從能源進口國轉型成爲「能源技術出口並在當地生產」,五年的時間可以看到雛形,十年的時間可以初具規模,二十年的時間就能成爲能源技術輸出大國,但累積臺灣在新能源領域的新核心能力,需要很長的時間持續投入纔可以看到成果。

臺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陳建斌表示,希望臺灣資通訊產業整合相關力量,與電動車、自駕車相關產業相結合,進入臺灣下一個兆元行業。以今年新車銷售來看,新能源車已經提升到將近20%市場佔有率,中國大陸今年更是每銷售三輛新車,其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車,預估到2040年,有60~70%的車子會是新能源車,所以成長力道是相當巨大的,希望能透過跨協會、跨聯盟的合作,讓臺灣資通訊產業,未來可以在新能源車與自駕車產業佔有一席之地。

臺灣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協會王其國理事長表示,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因此協會在2017年,就與大陸通標協簽訂兩岸車聯網標準制定合作備忘錄,帶領檯灣廠商前進大陸市場;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23年6月提出「車能路雲」融合發展,更是首度將新能源汽車納入車聯網標準體系當中,因此協會將持續帶領廠商拓展大陸新能源車商機。

臺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林若蓁執行長,同時也是臺經院研究一所副所長表示,過去十多年,都在進行氫能燃料電池與淨零排放應用研究,並且串聯三電系統與產業鏈。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的目標,臺灣是2030年要公用大客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要新售小客車全面電動化,若以目前政策情境,還是無法達到交通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目前在聯盟裡面,已經有超過70家燃料電池上中下游廠商,產業鏈已經存在,而且都是國產企業,因此希望透過簽署MOU的方式,跟相關產業協會進行合作,甚至未來可以提供交通部門淨零排放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