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發炎 恐加重自體免疫疾病
腹脹、胃酸逆流、腹瀉、便秘或噁心想吐,都是常見的消化不良症狀。(王家瑜攝)
腹脹、胃酸逆流、腹瀉、便秘或噁心想吐,都是常見的消化不良症狀,許多人習以爲常,或僅依賴成藥緩解不適。專家提醒,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約70%的免疫細胞集中於此,長期消化不良,可能意味着腸道功能受損,導致腸道發炎,甚至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國內一名近60歲的患者,雖已長期服用消炎藥,但仍因僵直性脊椎炎疼痛不已。患者自小受便秘與消化不良困擾,隨着年齡增長,腸道問題、僵直性脊椎炎的狀況皆日益加重。
在此情況下,診所安排了腸道檢測,評估消化功能、菌羣平衡、發炎狀態、黏膜通透性與麩質敏感性。檢測結果顯示,患者鈣衛蛋白數值高達828mg/kg(正常值<100mg/kg),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超過7500ug/ml(正常值510-2040ug/ml),顯示腸道處於高度發炎與免疫活化狀態。
爲此,患者接受了個人化飲食調整,攝取低麩質飲食、補充Omega-3魚油、益生菌、抗發炎食材如薑黃與深海魚。半年後,鈣衛蛋白與sIgA數值迴歸正常,腸道發炎改善,不僅消化不良與便秘獲得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發作頻率也大幅降低,更減少了對消炎止痛藥的依賴。
顏佐樺表示,發炎是人體的防禦機制,有助於抵抗感染、修復傷口,但現代飲食精緻化,常見高糖、加工食品,加上現代人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身體即使無感染,也會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當發炎因子進入血液循環,將增加全身慢性發炎風險,並與腸漏症、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健康問題相關。
長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還可能影響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程與症狀表現。顏佐樺提醒民衆透過檢測及早發現問題,調整飲食與作息,減少慢性發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