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海運股東會脣槍舌戰 投資人期待經營權塵埃落定
▲ 全球貿易對海運貨櫃的需求強勁,讓業界龍頭長榮海運股價飆漲。然而,張家四兄弟繼承權戰火已經延燒到前幾天的長榮股東會上。(圖/長榮提供)
● 張慶華/產經分析師
全球貿易對海運貨櫃的需求強勁,讓業界龍頭長榮海運股價從4月近期低點162元站上218元,漲幅超過34%,市場更看好航運股至少旺到Q3。如今臺股市值已經逼近70兆元,不只因爲黃仁勳帶旺AI股,航運股也稱得上貢獻良多。
良好的營運績效與展望,讓長榮海運高層對公司前景相當樂觀,然而長榮海運並非沒有隱憂。張家四兄弟繼承權戰火已經延燒到前幾天的長榮股東會上,外界公認的張國煒律師林文鵬,拿出長榮海運與巴拿馬長榮國際的資產交易大作文章,質疑其是否有必要,甚至提告長榮海運全體董事「非常規交易罪」及「特別背信罪」,讓股東愕然。
「K董」張國煒陣營煞有其事地指控長榮海運公司派,然而長榮海運的公司治理真的如此不堪?其實從短線的股價表現與長線的產業佈局兩方面看來,長榮海運的營運合情合理,反倒是繼承權之爭擾亂了公司治理的穩定性。
塞港憂慮再起 航運股又一波大漲行情
▲ 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就指出:全球海運市場運力短缺問題比4月所看到的情況更嚴重。(圖/記者廖婕妤攝)
航運股好景氣主因是大環境有利。由於紅海危機遲遲未解,巴拿馬運河又遭逢乾旱水位降低,地緣政治與氣候問題雙重風險促使船隻繞行、船期變長,加上歐洲需求增加,航運運費也跟着水漲船高。5月28日長榮海運股東會上,總經理吳光輝就指出:全球海運市場運力短缺問題比4月所看到的情況更嚴重;大陸原本不缺櫃到現在已經缺櫃,市場缺船及缺櫃問題不斷浮現。
全球景氣的劇烈波動,在在考驗航商的經營能力。2023年長榮海運因爲全球供應鏈加速去化庫存,財報表現比起風光無限的2022年大幅銳減,2023年合併營收2767.15億元,年減55.89%;稅後淨利353.37億元,年減89.43%。但是以哈戰爭與葉門胡塞武裝坐大,讓蘇伊士運河形同再度中斷,長榮海運營收表現登時反轉。
今年4月長榮海運合併營收318.14億元,月增約6%、年增約42%,連續三個月營收維持在300億元之上,今年前四月營收1,204.52億元,年增約35%。隨着歐洲線6~9月傳統旺季提前於5月到來,長榮海運Q2、Q3營收成長勢頭只會更加猛烈。對業者來說,大環境複雜化增加許多船舶調度的營運挑戰,對投資人而言卻是利多。
▲ 隨着歐洲線6~9月傳統旺季提前於5月到來,長榮海運Q2、Q3營收成長勢頭只會更加猛烈。(圖/長榮海運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爭產促使集團分家 卻有益公司長遠經營
長榮集團起源於長榮海運,但是臺商長榮海運若要在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登記經營,都可能因爲國家政治問題而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難。爲了擴大事業版圖,長榮集團在經商便利又具備航運樞紐地位的巴拿馬註冊公司,由巴拿馬長榮國際出面購買相關資產,再與集團各事業體聯合經營。
在種種歷史因素下,長榮集團的海運資產並非都放在長榮海運名下,但全球經營環境日趨複雜,分散的集團資產配置不利於削減成本與提高物流效率,而且交叉持股的公司之間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今長榮海運已經是世界前十大的海運公司,又因爲近幾年營收漂亮而有寬裕資金,正適合與巴拿馬長榮國際作資產交易,鞏固並強化航運本業。
在繼承權塵埃落定之前,可以預見張榮發繼承人之間會繼續相互攻防,但是雙方遵循法規進行資產鑑價收購併無不妥。既能兌現張國華、張國政兄弟間「海空分治」推動和平分家的承諾,讓股權結構單純化,藉此穩定公司治理;從產業角度來看,更是合理的長線佈局,即使今天無繼承權之爭也應當實施。
▲ 在繼承權塵埃落定之前,可以預見張榮發繼承人之間會繼續相互攻防。(圖/記者呂佳賢攝)
爲未來需求及早規劃
長榮海運向巴拿馬長榮國際購買的資產項目,有2021年由子公司長榮亞洲收購長榮日本100%股權、2022年長榮亞洲收購長榮新加坡100%股權、2023年長榮亞洲收購義大利海運100%股權。將過去代理業務集中管理,不僅可以優化航線船隊調度,降低營運成本,完全持股也會推高長榮海運的合併營收,兼具營運與財務的優勢。
2023年長榮海運向巴拿馬長榮國際購買的資產項目,另有臺北港貨櫃碼頭公司約5.84%股權,交易完成後,長榮持股預計將達33.69%;子公司長榮海運永華投資購入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南亞碼頭(South Asia Gateway Terminals Limited)5%股權,交易完成後持股預計達10%。
臺北港是最靠近長榮海運總公司的直線型深水港,擁有先進自動化的國際碼頭;可倫坡港同樣有直線型深水港優勢,而且位於南亞航線的樞紐位置。而且這兩項都是穩定獲利成長的優質資產。
長榮海運還有一項重大投資,是2023年5月啓用的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這座新母港讓長榮海運貨櫃裝卸量提升至450萬TEU,長期更能提升至650萬TEU,而且擁有臺灣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貨櫃碼頭。
▲ 2023年5月啓用的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讓長榮海運貨櫃裝卸量提升至450萬TEU,長期更能提升至650萬TEU。(圖/記者廖婕妤攝)
船隊調度何其複雜,光是擴大旗下船隊與貨櫃數量,並不能直接提升營運效益。長榮海運投資這幾項碼頭基礎建設,確保越造越大的超巨型貨櫃船也能來去自如,而且裝卸效率有着過去無可比擬的優勢。
投資人期待經營權塵埃落定
即使沒有疫情,工人短缺、供應鏈轉移與地緣政治衝突早晚會發生,進而衝擊全球航運。因爲長榮海運積極投資造船、造櫃與自動化碼頭設施,得以實現疫情期間大發利市的榮景。疫後復甦初期,長榮海運就在佈局收購可倫坡碼頭,並與其他航商聯合開通亞洲-南美東海岸航線,將東亞製造基地、南亞新興供應鏈、南美原料供應地串連起來。
因爲長榮海運願意把目光放遠,才能讓市場放心相信其服務品質與收益可以維持長期穩定。目前長榮海運公司派已經證明自己在風險環伺下的韌性與營運績效,張國煒卻尚未展現驚豔的經營才能,難怪在股東會上,支持張國煒小股東會被其他股東冷嘲熱諷。
市場通常認爲張國煒無意經營海運業,張國煒一方的公開表態向來則圍繞在巴拿馬長榮國際的常任董事長(PP)寶座,或是自力創業的星宇航空相關消息。然而此番張國煒卻拿長榮海運的公司治理做文章,顯然是項莊舞劍。不論張家兄弟志在何處,如果不樂見長榮海運有良好基本面,甚至爲了爭奪股權倒打海運公司一耙,破壞公司的合理策略佈局,即使貴爲創辦人之子也很難服衆。
經營權之爭只是花邊新聞,營運終歸要看產業前景與經營團隊是否爭氣。對投資人而言,股價纔是最重要的,而股價取決於良好的市場策略與風險管理能力。在長榮海運經年累月的經營下,若經營權之爭能夠早日塵埃落定,對公司、對市場而言都會是一則福音。
▲ 市場通常認爲張國煒無意經營海運業。(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