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議事廳|合肥都市圈深融長三角的新機遇與新規劃

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這標誌着合肥都市圈與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一道,共同構建起長三角一體化的完整都市圈體系。這對安徽省會合肥而言也是一大發展契機。合肥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要求,着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融入長三角都市圈體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自身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同頻共振、攜手共進。

二十年磨一劍:合肥都市圈的全面規劃與綜合實踐

合肥都市圈的構建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近20年的謀劃與推進。從省會經濟圈到皖江城市帶,再到如今的長三角合肥都市圈,合肥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今,合肥都市圈規劃獲得國家層級的批覆,標誌着其已與上海、南京、杭州都市圈實現了高水平對接,開闢了長三角四大都市圈在要素資源配置中協同創新的新格局。

夯實都市圈基礎,從規劃到聯動機制全面推進

合肥都市圈在規劃上經歷了從城際到省級,再到國家部委的逐級批覆,成爲全國都市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合肥都市圈已建立了圈內城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機制,有力推動了都市圈規劃的落實。

按照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邏輯,合肥與淮南、六安的同城化合作正在加速推進。圈內交通網絡進一步密集,高鐵環線已覆蓋大部分城市,高速公路環線也在緊張施工中。此外,合肥都市圈還組建了工業產業聯盟,提升了安徽科技大市場10家分市場的運營水平,並在合肥新站和蕪湖鳩江新建了兩個分市場。

爲了豐富區域文化與休閒體驗,還編制了《合肥都市科創文化休閒旅遊圈發展規劃》,打造7條精品城際遊線路。同時,圈內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了用工信息異地共享發佈平臺。這一系列舉措爲合肥都市圈的高質量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深化區域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的協同力度

合肥都市圈正在積極拓展與長三角核心城市的戰略合作,已與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建立了緊密聯繫,並取得了一系列務實成果。特別是在推動全球服務商融入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合肥與上海靜安區、杭州市等地聯手建立合作機制,並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市長寧區的戰略合作關係。

在2024年3月,合肥市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蘇州市和嘉興市政府簽署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人力資源與人才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鞏固了區域間的協同合作。通過成立長三角G60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合肥帶動走廊城市技術交易合同額大幅增長,並推動了近千個科技項目的落地,構建了跨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打造科創高地,協同共建長三角科創共同體

合肥都市圈積極通過多種平臺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加強協同合作。合肥與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簽署共建協議,共享大科學裝置,至2023年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6大研究院已建成運營,多個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合肥與長三角城市共同推動大科學裝置科技成果轉化,牽頭開展5項重大攻關項目,與多所高校共建53家協同創新平臺。同時,還專門打造“科大硅谷”平臺,吸引36個創新單元合夥人,佈局9家海內外創新中心,加速鏈接全球創新網絡。

在科創生態建設上,合肥加快科創金融改革,建立市級母基金與長三角基金合作機制,構建總規模超4200億元的基金體系,累計推出200餘款科創金融產品。2023年,新設5家總部級科創中心,科創金融支持近1000億元。

積極融入現代產業體系,以科技驅動產業創新

合肥都市圈努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佈局,積極融入長三角現代產業體系。合肥與上海等其他都市圈城市共建了多個特色產業園區,串聯起1100多家長三角重點企業,併成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研究院,力求共同維護產業鏈的韌性和穩定。通過這些合作,合肥都市圈已經成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羣的重要基地。

深化開放合作,建設高水平開放通道與體制

在開放通道建設方面,合肥都市圈堅持通過互聯互通推動跨區域交通設施的高效對接,攜手建設長三角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特別是加快推進國家高鐵幹線江北高鐵安徽段的建設。

與此同時,合肥也在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開放格局。合肥中歐班列常態化運營覆蓋亞歐18個國家,成爲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物流樞紐。此外,合肥都市圈正在積極推動自貿區規則、標準的協同統一,探索多項制度創新。

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資源共享

合肥都市圈在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合肥與長三角41個城市實現了“一網通辦”,並在軌道交通、醫療服務等領域實現了廣泛的資源共享。通過與上海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合肥都市圈大幅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此外,合肥還加入了長三角職業教育聯盟,進一步推動了區域間的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

合肥都市圈深度融入長三角的“關鍵三步”

都市圈作爲以大城市爲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的一體化經濟區域,在長三角的建設中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都市圈的逐步成形,長三角城市羣的“一核三副”空間組織結構得以優化,各都市圈的協同合作也得到了深化,推動了城市羣從“城際”向“圈際”合作的轉型。

在這四大都市圈中,合肥都市圈的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大中城市密度較低,要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長三角都市圈體系,並通過圈際合作注入新的發展動能。爲此,合肥都市圈需要把握以下三個關鍵點。

明確“建圈”本質是“破牆”,推動資源要素的創新配置

都市圈的本質是市場驅動下的城市聯動合作,而非行政區劃的再造。長三角都市圈的建立,突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推動了資源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例如,上海和南京都市圈成功跨越省級行政區界限,實現了跨省市的合作與融合。這種打破“行政區經濟”壁壘的做法,正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也是推動長三角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合肥都市圈要與其他都市圈緊密合作,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遵循都市圈發展的內在邏輯,圍繞人工智能、智能電車、高端裝備、新醫藥等主導產業,強化在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上的合作,通過強鏈、接鏈和補鏈,推動新技術的突破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助力長三角打造強勁的增長極。

聚焦科技創新圈際合作,在關鍵技術上實現“顆粒對接”

在科技創新領域,長三角各都市圈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時,常常遇到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瓶頸。爲此,亟需整合長三角各都市圈的科創資源,圍繞實際需求,從細分技術和細分產業入手,深化具體技術創新、研發項目的“顆粒對接合作”,通過精準的聯合攻關,突破瓶頸,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合肥都市圈要適應這一“顆粒對接”的合作模式,推動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生態“小氣候”,從而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應用提供更爲有利的條件。

深化企業供應鏈對接合作,提升新質生產力

推動企業的“供應鏈對接合作”,重點在於微觀層面的直接合作,關注產品的技術、原料、部件、物流、銷售及售後服務的上下游關係。供應鏈對接合作具有緊密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長三角都市圈在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中,都有豐富的供應鏈對接合作機會。合肥都市圈有必要以核心產品頭部企業爲主導,優化供應鏈組織,建立企業合作聯盟,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加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本文作者宋宏系安徽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研究員)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