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消費者每年花8000元購買保險,這類羣體更愛購買儲蓄險

2023年保險業迎來複蘇浪潮,重大疾病險是最熱門產品,未來計劃新籤率前三的產品爲惠民保、商業養老險和家庭財產險。4月23日,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發佈的《2023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到。

《報告》預計,保險消費將進一步復甦,超六成消費者年保費預算在8000元以上。未來線上各渠道會有明顯的增長,線上渠道或將反超線下渠道。

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面對未來保險行業的新局和新機,互聯網保險應站在潮頭,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探索大模型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

儲蓄與養老產品受歡迎

受利率下行的影響,保險長期鎖息的確定性保障優勢彰顯,成爲消費者財富管理的壓艙石,未來儲蓄型保險備受青睞。

《報告》顯示在2023年新籤保險產品中,儲蓄型保險排名第六;在計劃購險中,儲蓄型保險排名上升至第四,有較大增長空間。當前“三高”人羣是儲蓄型保險的購買主力,未來將向小康收入、低線城市的年輕人羣拓展。而收益穩健,是消費者在購買儲蓄型保險時最看重的因素。

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半數消費者家庭年保費支出在8000元以上,各收入羣體在“高保費”上的佔比相交2022年均有所增加。未來,保險消費將進一步復甦,超六成消費者保費預算在8000元以上,收入越高,保費預算越高,其中超四成的高收入人羣未來1年的家庭保費預算在20000元以上。

“在本次調查中,有超六成消費者未來一年家庭年保費預算在8000元以上,較過去一年預算更高。購險人羣也逐漸向小康收入和三線城市人羣拓展,下沉市場潛力巨大”,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魏晨陽表示,隨着投資者信心恢復,居民預防性儲蓄或將逐步釋放,避險類資產如人身險有望持續回暖,作爲長期財富管理手段的儲蓄屬性保險,亦有較大增長空間。

老齡化加劇令社會保障體系承壓,消費者的養老焦慮帶動了商業養老險和長期護理險的購買熱情。

《報告》顯示,商業養老險在未來計劃購買的險種中,排名第二。當前商業養老險購買的主力軍,仍爲高收入的中年人羣;但在未來1-2 年內,20-30歲的年輕人計劃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比例最高,養老焦慮開始呈年輕化趨勢。

中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增長明顯,當前高收入的中老年人羣更偏好長期護理保險,未來預計更多三線及以下的中高收入羣體會選擇購買。保險行業應加快探索“適老化”產品服務的創新,豐富針對老年人羣的產品供給,提高老年人的保障廣度和深度。

不過,我國養老保險供給仍顯不足。清華五道口保險中心原研究負責人朱儁生表示,行業要積極拓展老年保險市場,提供包括養老、健康在內的全面保障和服務。首先,充分發揮保險業長期確定性保障、分散長壽風險等優勢,提升長期養老資金的投資收益率,積極參與養老金融市場;其次,全面拓展老年帶病體醫療險,爲老年人羣體提供保障;第三,推動產品與服務結合,促進構建“醫、藥、險”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健康險+健康管理”;第四,秉持全生命週期理念應對人口老齡化。

大模型賦能保險業

2023年,以ChatGPT爲代表的生成式大模型突破性的發展爲AI技術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保險業作爲數據密集的行業,天生就有AI智能化的潛質,因此大模型如何對保險業賦能格外令人關注。

《報告》調研發現,在消費者購險最看重的因素中,46%的受訪者選擇了“保司/平臺有實力”和“理賠簡單,賠付時間短”。“擔心理賠困難或被拒”(50%)和“保險條款看不懂”(39%),是消費者近兩年最核心的困擾。顯然,理賠環節對於互聯網保險消費者的購險決策非常重要,而智能化理賠正在緩解這一困擾。

周延禮認爲,保險業應積極探索大模型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加速推進保險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理賠是消費者最爲關注的環節,要積極應用保險科技爲消費者帶來更優質、更便捷的線上化理賠體驗。”

在元保集團創始人兼CEO方銳看來,2024年,AI大模型將在中國保險行業加速落地實踐。未來,“人工+大模型服務”的模式,將有望改變保險難懂、難投、難賠的印象,提升大衆對保險的接受度,進而提升保險的普及度。

“從長期來看,我們一直想通過大模型打造一個直接對客的機器人。”陽光保險集團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杜新凱透露,基於大模型的機器人具備直接對客的能力後,有可能新的銷售渠道就會出現。

不過,杜新凱同時認爲,對大模型技術既要積極擁抱,也不能盲目樂觀,不要覺得大模型是萬能的。

他表示,在保險場景上應用大模型,數據基礎工作做得扎不紮實、能否從客戶拿到反饋形成反饋機制、投產品的邏輯等都需要想清楚。“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大模型的應用,在外圍投入和大模型本身上的投入是3:1的關係,但是可能很多人只關注了1,但是沒有關注外圍的3,這可能是保險行業在應用大模型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