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感謝美國友誼 爲兩岸和平婉拒軍援
臺灣應拒絕捲入大國博弈漩渦。(達志影像)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美國始終處風口浪尖。4月24日,拜登簽署《2024年國家安全緊急補充撥款法案》,提供臺灣在內的印太地區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並編列19億美元供軍援臺灣。此舉凸顯臺灣在美國戰略佈局中的重要性。
筆者猶記前年8月,時任美國衆院議長裴洛西「臨時起意」訪臺,引發臺海緊張;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更戲言要臺灣人「人手一把AK47」;加上近年諸多「友臺」之法案,凡此種種,是關心臺灣,還是爲彼等自身利益,將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作爲牽制大陸的籌碼,其心不無可議之處?
一、臺灣應拒絕捲入大國博弈漩渦:
韓戰結束後緊接着一江山淪陷及大陳島撤退,1954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防颱澎,使臺灣得以休養生息,並得於823炮戰化險爲夷。
1979年美方宣佈與我國斷交,並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及撤軍,《臺灣關係法》(TRA)同時生效,表明美國將有償提供臺灣必要防禦性武器云云。
1979年前的美援值得吾人銘記在心,但中華民國無需也不必走回頭路。筆者認爲,1979年與美斷交解約恰逢其時;斷交後,臺灣歷經解嚴及終止動員戡亂,各方面反而長足發展,現已爲成熟的民主社會,有能力自主維護國安;臺美關係於TRA之框架下足矣,無須給予臺灣更多之「關心」,而致治絲益棼。而大陸改革開放後,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因「修昔底德陷阱」欲防堵在大陸地區的中共時,勿牽連臺灣,臺灣人民嚮往和平,而非捲入美中糾結(更不用說軍事對抗)。
2024年國防預算創歷年新高,逾6千億臺幣(GDP佔比約2.5%)。國防雖屬必要,但無節制增加軍事支出將排擠攸關民生福祉的支出(例如:相較於國防佔總預算15%,社區及環境保護佔1%)。軍事開支(包括依TRA向美武器採購)已如此龐大,還接受美援並稱謝,着實無法理解。
據悉,美國可能通過「國防授權法」,將武器製造授權臺灣,看似友好且可迎來商機,然而,臺灣顯然不值得爲軍工捨棄和平及犧牲年輕世代生命。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歐盟恐會死去(EU could die)」,若歐盟不能實現「戰略自主」,恐淪爲美國附庸(vassal)等語,值得借鏡。日本前首相安倍言「臺灣有事,日本有事」,但是多數日本人民表示反對;新加坡準總理黃循財更直言「臺灣與烏克蘭不同,絕大多數國家奉行一中政策」。
二、婉拒美國軍援,戰爭沒有贏家,追求兩岸和平共處、良制一國:
朝野眼見美方有意無意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竟隻字未提醒國人,令人困惑!身爲革命抗戰功勳子女,筆者深知戰火無情,而視和平爲畢生志業,不願親睹家庭因戰爭而妻離子散。「惟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面對兩岸關係,國人期待準總統賴先生當以政治智慧兌現其「維持兩岸穩定和平」之承諾(並放棄禍國殃民的臺獨主張),避免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勿忘仍在進行式中的烏克蘭進退失據之困境)
《經濟學人》指出,臺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區。筆者採不同意見認爲,既然兩岸各自的憲法均明文曉諭「國家統一」之使命,則兩岸同屬一中,同爲中華民族,自應堅持和平,拒絕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5月9日適逢歐洲日,筆者和歐洲學校學生交流,談及歐洲日起源。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與西德總理阿德諾通電話,協議建立歐洲煤鋼共同市場,爲歐盟奠基迄今。如果身爲世仇的德、法都能化干戈爲犁鋤,兩岸何嘗不能找到共存共榮之道,加速實現「良制一國」之目標。(作者爲革命抗戰功勳子女、海基會首任秘書長、良制一國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