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暫停轉融券業務有利於投資者信心修復

中新經緯7月11日電 題:暫停轉融券業務有利於投資者信心修復

作者 陳果 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

7月10日,證監會宣佈依法批准中證金融公司暫停轉融券業務的申請,自2024年7月11日起實施。存量轉融券合約可以展期,但不得晚於9月30日了結。同時,批准證券交易所將融券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於80%上調至100%,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融券的保證金比例由不得低於100%上調至120%,自2024年7月22日起實施。

當前融券、轉融券體量已經明顯收縮,新政策平穩過渡。2023年8月以來,證監會根據市場情況和投資者關切,採取了一系列加強融券和轉融券業務監管的舉措,包括限制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出借,上調融券保證金比例,降低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證券劃轉效率,暫停新增轉融券規模等。截至2024年6月底,融券、轉融券規模累計下降64%、75%。融券規模佔A股流通市值約0.05%,每日融券賣出額佔A股成交額的比例由0.7%下降至0.2%。截至7月9日,融券和轉融券餘額分別爲318億和296億。

我們認爲,當前暫停轉融券業務條件已經成熟。一是因爲融券、轉融券規模和佔比已經大幅下降,對市場的影響明顯減弱;二是因爲明確了依法展期和新老劃斷安排,過渡較爲平穩。總體來看,新政策迴應投資者關切,釋放呵護信號。

融券、轉融券業務對市場影響中性,但短期不利於投資者信心的修復,逆週期調節措施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融資融券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之一,對平抑非理性波動,促進多空平衡與價格發現,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具有積極作用。我們認爲,本質上融券、轉融券業務對市場影響是中性的,然而由於“券源公平性”和“限售股出借”問題受到投資者長期詬病。原因一是源於融券券源的稀缺,公衆投資者難以獲取券源,而量化私募能夠更容易融券並實施T+0交易,造成系統性的不公平。二是戰略投資者出借限售股,是否存在類似“自賣自買”、聯合做空等利益輸送的漏洞,引發投資者關切。

我們認爲,應重視監管層新政策的信號意義。爲了落實新“國九條”部署要求,切實迴應投資者關切,維護市場穩定運行,證監會近日動作頻頻。包括5月15日正式發佈《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明確了交易監管、風險防控、系統安全、高頻交易特別規定等一系列監管安排;指導滬深北交易所制定《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於6月7日公開徵求意見。7月10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強調:根據申報數量、撤單率等指標,研究明確對高頻量化交易額外收取流量費、撤單費等標準。截至6月末,全市場高頻交易賬戶1600餘個,年內下降超過20%,觸及異常交易監控標準的行爲在過去3個月下降近六成。綜合來看,證監會強化對程序化交易監管、暫停轉融券業務和強化融券逆週期調節,呵護A股市場的政策信號較爲強烈,有利於投資者的信心修復。(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