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凱獲獎:跳出線性敘事,做自己的遊俠騎士

「 相比於“一夜成名”的傳統敘事,我們更願意見證一位普通人在生活洪流裡摸爬滾打、帶點狼狽的鮮亮。」

“我36歲開始做羣衆演員,前後演了80部作品,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幾分鐘的時間。”

“希望在座的導演可以來找我演戲,有沒有臺詞都行。”

這是微博視界大會上一位羣衆演員沈凱獲“金葉榮譽獎”的感言,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共鳴和反響。

通過沈凱,我們看見了千千萬萬個光影邊緣的自己,也看到一位路人甲用一種非線性敘事發夢的可能。所以人們用目光爲沈凱打造了一個明亮的夜晚,用這樣的“高光時刻”告訴沈凱也告訴自己,普通人的勇敢值得被看見和守護。

希望有更多的“沈凱們”被照亮。

“我們是路人甲”:

當聚光燈照向光影邊緣的普通人

沈凱的獲獎感言之所以能引起反響和共鳴,是因爲人們在沈凱身上看到了自己。有網友評論“很多人就是這樣,一輩子也遇不上一個機會”。

大部分人們也是像沈凱這樣,在一個特定的領域默默耕耘,終其一生也很難被聚光燈照向。

(網友對於沈凱發言的評論)

這樣的情感共鳴讓人們產生代入感,對其中的符號進行聯想,從而達到對“羣衆演員沈凱”這個角色的遷移效果。

所以,當網友們看見屏幕中這個從洪流中走到聚光燈下的普通人,人們自發地爲他提供流量和關注。這也反映出人們的生活中有這樣被看見和關注的需求。

(沈凱獲獎感言)

不管是在娛樂圈還是互聯網,往往是生活中佔據實質資源的“精英們”佔據了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普通人往往是被埋沒的。

人們對於這樣的失衡狀態存在不滿,因而部分網友用“208”來指代明星羣體(網傳某明星日薪高達208W),隱含一種距離的拉遠和壁壘的築建。

沈凱的故事讓人們可以從傳統的精英主義敘事裡抽離,看到一個與自己相似的視角,從而產生了共情和親近感。

(微博視界大會“金葉榮耀獎”)

和沈凱一起獲得“金葉榮耀獎”的還有煙火師、化妝師、電視劇世界觀搭建師和道具師。看見是一切的開始。這是微博視界大會設置這個獎項的意義,我們願意看見這個獎項的出現,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獎項出現。

很多人用“橫漂夢”來概括羣衆演員們的故事。然而“橫漂”背後複雜和不確定性的生活狀態,並不是用一個簡單的“夢”字就可以托架和覆蓋的。

(電影《我是路人甲》)

沈凱獲獎讓我們擁有一個契機,去關注到羣衆演員羣體,瞭解到他們的視角和處境,從而能夠讓更多的“路人甲們”獲得在視覺世界中的主動性,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爲自己賦權。

(網友分享來自辦公樓保潔阿姨的一封信)

只有當更多的光照向普通人,當房間裡不再有沉默的大象,纔會有更多共識和理解,會有更多的“真”流淌在個體之間。

“麻木的頒獎典禮闖入熱烈的人”:

人設時代真誠的稀缺

網友評論沈凱這段發言是“一個麻木的頒獎典禮闖入一個熱烈動情的人。”喧譁熙攘的娛樂圈和一位笨拙的普通人之間的反差和張力,引起大家的關注和反思。

(網友的評論)

網友對沈凱的評價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誠”。在信息爆炸、人設橫行的今天,人們似乎習慣了看到精心包裝、刻意營造的形象,而真實的情感與真誠的表達卻變得愈發難得。

(網友評論沈凱“真誠”的截圖)

爲什麼真誠成了當下格外稀缺的一種特性?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深思熟慮”。城市文明強調理性嚴謹、鼓吹效率精準,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演着社會期待的角色。這個角色是不出錯的、是圓滑和懂事的。

而在娛樂圈,“人設”更是成爲了一種商業策略。明星們通過建構與自身特質和市場需求相一致的人設符號,來獲取市場資源和消費機會。

彷彿一旦有了一個固定而美好的“人設” ,明星就可以享受到“粉絲經濟”的紅利。然而,這種刻意營造的形象,往往缺乏真實的情感與深度。

如果“人設”被破壞或瓦解,就要承擔欺騙觀衆和粉絲的責任,也就是“人設崩塌”。人們建構這種“人設”越堅固,坍塌之後的影響就越大,而這種影響往往是公衆,尤其是粉絲心理上的強烈的“荒誕感”與不真實感。

(微博界面“人設崩塌”搜索截圖)

沈凱的發言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我出演的是自己”。身處社會舞臺的我們對真誠性抱有更高的期待值,而這樣的真誠性期待在沈凱的哽咽和話語裡得到應答。在福柯的規訓理論中,規訓是一種內化的不自由險境。真實之處,方有自由。

(熱依扎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獲獎發言)

因爲常常被“面具”包圍,故而呼喚真誠。同樣地,因爲時時感到作爲渺小個體的無力和孤獨,我們才更需要見證彼此的勇敢,用一個個小的“高光時刻”來充盈生命力,繼續用緩慢卻豐沛的原力來打怪升級。

“流浪的遊俠騎士”:

我們是否還相信普通人的勇敢?

人們現在好像已經逐漸接受了普通人終其一生也很難被看見的事實,“寒門不再出貴子”之類的話語層出不窮。在獲獎之後,沈凱或許並不會“一夜走上人生巔峰”,獲得傳統定義中名利雙收的成功。

但爲什麼我們還願意聽沈凱的故事,願意給他創造這樣一個“高光時刻”?

相比於“一舉成名”的成功敘事,普通人在生活洪流裡摸索的勇氣更加動人。

(川大畢業生將獎學金捐給排名後75%的學生)

社會語境下對於成功的傳統定義通常是結果導向的,有志者最後必須“事竟成”,不達“目的”不罷休。

然而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這樣的成功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許多“成功人士”對於成功的敘事是線性的,他們描繪了一條“平直的”、“正確的”道路。

(哈佛哲學教授桑德爾談“精英暴政”)

而普通人往往生活在並不平坦的“褶子”裡。沈凱的故事從表面看好像也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最後憑藉努力走到聚光燈下”的逆襲故事,但本質上卻是一位普通人在褶子裡摸爬滾打的生動體驗。

這樣的非線性敘事讓我們可以跳出傳統對於成功的定義,獲知一種充滿江湖氣的個體經驗。

沈凱在獲獎感言裡形容自己爲“一個年紀不小、入行不早、喜歡演戲經驗還少的羣衆演員”。

(沈凱獲獎感言)

他並沒有說我們要從nobody變成somebody,而是承認我們是nobody,但同時也可以是somebody。

沈凱最後在發言裡說“一分鐘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我的故事還沒有殺青,還在繼續”。當聚光燈散去,這位遊俠騎士向我們揮揮手,說他要繼續流浪。

相比於“上岸瞭然後呢”的空虛之問,我們從沈凱的姿態裡得到了一種可持續性敘事的鼓勵。

(堂吉訶德)

我們在“單一性價比”的敘事中看到一個堅守的笨拙的普通人——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然後紮根在這個褶子裡,用微觀夢想抵抗流量時代。這大概是我們在祛魅時代想要守護的更加生動的價值。

(紀錄片《人生七年》)

讓我們動容的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勇敢,普通人能毫無保留地面向並不平坦的生活。有一天發現,其實每個褶子都是一個世界。

不要輕易喊殺青,在給自己的故事裡,每個人都是遊俠騎士。

(圖片源自網絡)

參考文獻:

[1]何雅昕.傳播學視閾下明星“人設”的分析[J].傳播與版權, 2018,(01):10- 12.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18.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