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同投身偏鄉醫療 長者復健免奔波

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已連續2年,每2周從臺北出發,到臺東提供居家物理治療。(陳怡同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健保署規畫推動居家醫療改革,希望結合社區的資源,不只醫護,包括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都共同加入。在此之前,臺北動晰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怡同已連續2年,每2周從臺北出發,到臺東提供居家物理治療,偏鄉許多年輕人都往都市發展,熱愛孩子的她認爲,當大人能在家鄉好好被照顧,孩子們纔會覺得可以回到這片土地來。

陳怡同就讀大學期間,曾到臺東「孩子的書屋」擔任志工,結識了同期也是志工、現爲路瑪診所院長的曹正。曹正開設診所後,發現知本許多部落的長輩,長期仰賴打針處理疼痛,便找了陳怡同加入居家醫療團隊,幫助長輩找回身體自主權,從「治標」轉爲「治本」。

當地長者從部落到市區就醫,單趟計程車就要500元,且不一定叫得到,復康巴士又得等很久,極度仰賴居家醫療,雖然陳怡同專攻領域爲骨盆健康,但在長者多的臺東,她的服務着重在復能。

自從陳怡同到府服務後,長輩遇到疼痛問題時,已鮮少前往國術館,或到醫院打針、領止痛藥,學會了如何把自己照顧好,由於她每2周纔會到臺東1次,她會與長輩訂定目標,讓長輩自己練習,下次到訪再來驗收恢復成果。

目前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受限於醫師的科別,在資源少的偏鄉,常常只能找到家醫科醫師,病人仍得到遙遠的市區掛復健科、骨科等,才能拿到診斷。陳怡同建議政府,應讓診斷開得更便利,才能促成居家醫療的改革,建立好合作的網路。

對陳怡同而言,擔任志工的那幾年對她影響最深刻,「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曾說,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透過陪伴,能讓孩子們看到未來的榜樣。面對當地人口外流,她認爲,只有大人在家鄉被好好照顧,孩子們纔會覺得可以回到這片土地來,而這樣的信念,也促使了她繼續投身於偏鄉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