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0後發射AI衛星,要IPO了
AI的應用範圍再度擴大,開始“上天”了。
最近欲登陸港股IPO的企業“國星宇航”,正帶着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成果步入太空。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是一家專注於商業航天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創新型企業,誕生於我國西部航天工業重地成都。
創始人陸川是一位年輕的80後博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互聯網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將是衛星互聯網,相信在邁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將會誕生中國版的馬斯克。”陸川曾在訪談中談及,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格局呈現美國“一超多強”的局面,中國作爲一個航天大國,具有非常好的航天技術基礎,也將迎來自己的機會。
國星宇航的融資歷程星光熠熠,在超過40家投資機構爭搶份額下,拿下了9輪融資,估值超過65億元。
招股書顯示,等待收穫一個AI衛星IPO的機構股東包括:星河產業集團、無錫國星基金、洪泰工業化、洪泰酷娛、深創投、恆坤發展基金、惠州益霖投資、歐卓企業、廣東萬全投資、合興二號投資、清大紅禾、海金星宇、海金聚贏、青創伯樂、台州國運集團、台州金投、浙江中警、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秀湖基金、北京星華智聯投資、廣鑫發展、弘宇一號企業、華倉熠星投資、通焜朗泰、嘉興天海德勝、廣東嘉昊投資、無錫天眼星、東莞投資、康健農業、新蕪基金、策源優產、策源創新、聖仁投資、新疆交通建設、銀豐融金、成都科服集團、東投產投、青島聚德融財務、振燁航天、林芝正源、海口綜保基金、內江高新科技投資等。
80後博士要做中國版馬斯克,民營發射量排第一
作爲一位在商業航天領域嶄露頭角的80後創業者,陸川卻擁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經驗。他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在廣東工業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隨着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AI技術的飛速發展,陸川看到了將AI與衛星技術相結合的巨大潛力。他意識到,AI衛星不僅可以提升衛星的智能化水平,還能爲多個行業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服務。
“過去,衛星是個專業化工具,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給專業人士用的,用戶數量最多不超過100萬人。現在,國星宇航要做的就是讓大衆更便捷、更低成本地獲取衛星產品和服務。”陸川曾說。
2018年5月,國星宇航成立,12月便成功發射首顆AI應用衛星。
一大關鍵進展是公司於2022年11月正式推出的靈境引擎,其將衛星遙感數據從二維提升至三維,極大地拓展了星基解決方案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同時,公司加快向AI智算衛星領域邁進,進一步提升了其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2024年,公司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的技術驗證。2024年11月,國星宇航發佈了“星算計劃”,計劃由2800顆算力衛星組網,構建未來算力網絡。目前,該計劃下的衛星軌道及頻譜已通過國際電信聯盟的審批並公示。
在國星宇航的規劃中,公司的發展將分三步走:
2018年到2022年是第一階段,專注於AI有效載荷的自主研發,驗證星上AI技術在複雜太空環境下的應用能力,積累了大量衛星遙感數據,並將其應用於不同行業。這一階段爲公司奠定基礎。
2023年到2027年爲第二階段,國星宇航基於AI應用衛星和市場驗證,推廣以靈境引擎爲代表的遙感數據自動化空間升維技術。
從2028年起爲第三步,計劃完成並運營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AI基礎設施,提供商業化星基解決方案與天基智算服務。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將公司的技術和服務推向全球市場,爲更廣泛的客戶提供高質量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國星宇航在短短几年內就成爲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6顆統遙感衛星及1顆AI應用衛星,亦自主開發了6顆AI有效載荷、4顆AI應用衛星及4顆AI智算衛星,總共成功完成13項太空任務。在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累計發射AI衛星數量排名第一。
連續兩年收入增長率超100%
近兩年,國星宇航的星基解決方案業務呈現爆發性增長,成爲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星基業務的具體內容是基於項目的集成解決方案包括一整套活動,如項目設計、軟件部署、軟件嵌入式硬件及硬件基礎設施、實施、安裝、集成解決方案的試運行及驗收以及標準保修服務。
該業務分別佔據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佔比的58%、90.7%和81.5%。這也從側面說明公司在衛星技術和服務水平高。
2024年前三季度,國星宇航收入爲2.37億元,較2023年前三季度增長124%。2023年,國星宇航的年收入約5.08億元,同比增長186%。2022年公司收入約爲1.8億元。
戰略性虧損對於一些高科技、長投入的企業來說很常見。國星宇航也是一例,近年來的虧損在持續加大。
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3年前三季、2024年前三季,國星宇航分別錄得虧損淨額爲9090.7萬元、1.39億元、1.11億元、2.14億元。同期,公司的研發開支也在加碼,其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5.8%、10.5%、29.1%及44.2%。
國星宇航的毛利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爲25.4%和14.0%,2024年前九個月回升至25.9%。毛利率的波動主要受到成本壓力的影響。
由於衛星及相關服務的成本較高,需要使用航天級元件和支付高額發射成本,同時早期採用單衛星銷售模式,導致生產成本較高。此外,公司處於早期爬坡階段,需要大量投資用於研發和市場拓展,這也是虧損擴大的原因之一。
國星宇航面臨的市場和技術挑戰也不容忽視。儘管公司在AI衛星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如2024年成功完成全球首次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的技術驗證,但太空環境對AI芯片的考驗極爲嚴酷,對故障的容錯率極低。
市場競爭同樣激烈。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的收入計,國星宇航在中國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排名第八,市場份額爲1.9%。
超40家機構爭搶份額,投後估值超65億元
國星宇航的融資史也足以說明其在一級市場的吸引力。公司密集完成9輪融資,包括深創投、洪泰基金等超40家機構資本爭相注入資金。據悉,不少輪次實現超募。這些投資機構不僅爲國星宇航提供了資金支持,還帶來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和戰略指導。
公司早期融資起步始於2018年9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深創投、星河產業集團和電子科技大學旗下基金
國星宇航在快速成長期相繼完成多輪融資。在2019年6月完成了近億元的A輪融資,由萬科領投,合興基金、成都技術轉移集團、成都弘宇等跟投,投後估值達到5億元。
2020年7月,公司又完成了1.5億元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10億元。投資方包括星河集團、新世界策略投資、新疆交建、深創投、洪泰基金、廣鑫發展等。數月後,2020年12月,正源策略、東方富海通過股權轉讓也加入投資隊伍。
A++輪發生在2021年3月,通焜朗泰、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奧燁實業及華倉熠星投資注資8千萬元。
2021年10月,國星宇航完成3.55億元B輪融資,由恆健控股公司領投,東方富海、東莞金控、青創伯樂等多家機構跟投。
2023年是公司再度突破之年,期間完成的超5億元的C輪融資實現超募。爭搶份額的玩家包括洪泰基金、泰山城建集團、青島海發集團等機構。
洪泰基金作爲該輪融資的領投方,與2023年10月洪泰基金在重慶成功募資30億元,落地了渝北洪泰基金密切相關。當時,國星宇航則是其渝北“基金+招商”模式首個落地成果,計劃投資10億元,引入國星宇航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等核心技術及團隊,打造空天智能網聯研發基地。
洪泰基金創始人之一的盛希泰博士,ipo前通過無錫國星基金、洪泰工業化、洪泰酷娛合計持有國星宇航約11.84%的股份,是前五大機構股東之一,目前他也在國星宇航任職董事。
2024年12月,國星宇航完成了最新一輪5.375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通焜朗泰、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奧燁實業、華倉熠星投資、內江高新科技投資、無錫國星基金、青創伯樂風清、台州國運集團、台州金投、東投產投、浙江中警、海口綜保基金等,投後估值達到65.375億元。
國星宇航若成功上市,將成爲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
不止國星宇航。實際上,隨着近年來政府的積極助推下,萬億級的衛星行業正在跑出一個個IPO。
最近的,2025年1月2日,專注於商業航天測控服務的企業“星圖測控”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爲北交所“商業航天第一股”。
2024年10月,專注於商業火箭研發和發射服務的“星際榮耀”傳出正在推進科創板IPO。其過往也擁有閃耀的融資歷程,從早期的Pre-A輪到最新的D輪融資,公司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25億元人民幣,投資方涵蓋了中信聚信、經緯中國、金融街資本運營中心、鼎暉投資、中信證券、復星集團、中金甲子、上海科創基金、紅杉資本、順爲資本等知名機構,投後估值已達到85億元。
這些關於人類征服太空的故事,也正一步步征服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