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手術機器人明年6月開賣

12月6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一臺超低位結直腸癌腫瘤切除手術正在進行。主刀醫生在操作檯前,手握操作手柄,4個能360度旋轉的機械臂在他“指揮”下,精準完成這臺手術。整臺手術的出血量被控制在10毫升左右。

幫助主刀醫生完成這臺手術的,是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製造的手術機器人,這是其在全球完成的第100例註冊臨牀手術。“這意味着,這款機器人具備了獲得國內醫療器械註冊證並售賣的資格。”該公司創始人李耀介紹,100例註冊臨牀手術中,60例在國內完成,40例在印度完成,這款機器人預計明年6月在國內和印度正式售賣。

“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將極大降低成本,造福更多患者。”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醫生劉建介紹,目前手術機器人市場主要被國外產品佔據,產品售價動輒數千萬元,而國產產品的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縣級人民醫院也能承擔。”

但研發一臺國產手術機器人卻不容易,這背後需要機械控制和人工智能算法融合,讓醫生在複雜的手術中,將每個操作都做到精準到位。

爲完成這個課題,國內多家醫院與博恩思研發團隊配合,將無數臺手術的影像資料作爲訓練數據,對手術大模型進行訓練。“每臺手術數據量約爲40GB,能提取的有效數據則是KB級別,這是一個大海撈針的過程。”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說,這些信息包含患者的詳細狀況、醫生的具體操作等,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後,手術大模型能理解醫生的操作,輔助醫生進行更合理的決策。

完成訓練後的手術大模型,能實時調整手術下刀姿勢、力度等,類似汽車從手動擋變成自動擋。這也意味着,通過手術機器人,年輕醫生也能擁有老醫生的“穩度”和“準度”,整體提升醫院手術水平。

此外,手術機器人還能讓機械臂到達以前人手所不能觸達的地方,從而減少患者的開創面積。

今年10月,博恩思在上海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共同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專科化經口機器人手術——患者在機器人輔助下接受微創手術,喉部聲帶區域腫瘤被精準切除,出血量不到1毫升,保留了發聲和語言的能力。這是手術機器人領域首次把直接觸達點延伸到了喉部。此前,全球頂尖醫學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能抵達的最深處爲下嚥部,在喉部往上3釐米。

“這款機器人在國內和印度上市後,我們還將進軍歐洲市場。”李耀說,希望這個“成都造”能在全球產生更大影響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