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食物有靈魂,每個人都有故事
電影《澄沙之味》用剋制隱忍的筆法去包裹一個殘忍的內核,疾病在世間愚昧的隱喻和疾病攜帶者本身善良純粹的碰撞。影片有着很小的故事,很溫馨的人們,發覺身邊的感動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人生當中很多的事情都是平淡無奇的,每天的重複生活,所以湖南企發文化文案人用文字記錄小事點滴故事,這纔是人生活的意義。
該片改編自明川哲也所著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一間名爲“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裡,千太郎是這裡的店長,曾經,他有過一段十分灰暗的過往,如今,他將不堪回首的回憶深深地埋葬在心底,安安心心,只做一介賣銅鑼燒的小販。某日,一位名叫德江的老人來到了店鋪,聲稱自己是來應聘做店員的,然而,小小的銅鑼之春裡並不需要店員,千太郎從一開始就打算拒絕德江。然而,德江拿出了自己製作的紅豆餡,品嚐過後,千太郎被餡料的美味所震驚了...
一個被生活打敗了的男人,獨自經營着一家銅鑼燒店,雖然日常營業,但對生活沒有熱情。直到樹木希林飾演的老奶奶到來,教他做豆沙,生活纔有了轉機。但因爲老奶奶年輕時患有麻風病,遭遇歧視,一切又急轉直下。他們都是孤獨的人,在麻風病園生活了幾乎一輩子的老人,害怕與外界打交道的男人,毫無存在感被家庭拋棄的女孩,因爲小小的紅豆被聯繫在了一起,就如同豆子生長的旅行,奇妙地來到我們面前。這部電影的切口很小,但講的是很重的議題。譬如,我們都應該靜下來傾聽他人的故事。 非常喜歡電影中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有權利生活在陽光之下。
乾淨溫暖的布光,單純平和的人們,畫面呈現的是一種濃烈的幸福與滿足,故事流露的是一份引人流淚的寧靜。“我們每個人都有故事,我們只需要努力就好了。” 曾經失足的人尚且可以重新來過,那些不幸患病的人又有什麼錯呢?他們只是想要去感受愛與生活啊。小店的窗口不再排起長隊,與他們眉眼相對的不再是期待的目光,店長說是因爲天氣變冷了,其實在這份暖陽下被照耀的還有比天氣更冷的東西,只是那些靜靜躺在窗邊的銅鑼燒永遠不會知道。用與世無爭的輕柔靜靜討論了社會的問題和人性的善良。當你如期歸來,可以陪着你講故事的人卻已悄然離開。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鄧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甜”不僅僅是某種味覺的體驗,更是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和熱愛,河瀨直美照理用自己的法則在構築人物。世界萬物都值得我們認真感知,春夏秋冬的轉換,時間的奔流不停,死亡的如期而至,讓那些狹隘的目光都變得沒有意義了,極其淡化的情節下,自然法則纔是推動劇中人物情感的唯一力量,只有學會了體驗人生,才能真正證明自己活着,所以“甜”本身才是生活的最本質的味道吧。
很久沒有看這樣很淡很淡的電影了,真好啊,雖說有可能是被打動後的私心吧,但好像人生不也就是這樣的嗎,大事小事,最後都會過去,區別在於你要選擇怎麼去面對罷了。最喜歡的是兩位主演的表演,太自然了,男主的眼神一出來什麼都不用說,我就能感受到他的故事。奶奶也是,太真實了,老人在晚年的狀態完全就是這樣。他們各有各的圍牆,各有各的牢籠啊。將死之人溫和的鼓勵,雖然很理想化,但是對於各類身處困境的人來說,興許也是唯一的出路了。
整部影片表面上講的是烹飪,實則是講人生。或許被世人誤解還一事無成,但只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人生都還是有意義的吧?樹木阿婆用平實的表演塑造了一個熱愛烹飪銅鑼燒又患有麻風病的老人,她對世間萬物心懷敬畏,哪怕是對待烹飪銅鑼燒時的小豆子,也不忘聆聽食物的竊竊私語。是啊,我們的出生就是爲了傾聽和感受到這個世界,所以即使我們沒有成爲什麼人,也值得好好活下去。你有沒有去聽去看,留意世間的鳥叫和花香,樹葉吹動的聲音。食物是有靈魂的,每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