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歐洲扁牡蠣嗎?很快有機會 專家正在全力覆育牠們
帶有榛果風味的歐洲扁牡蠣(Ostrea edulis)曾經無處不在。(Shutter Stock)
歐洲的研究人員和水產界正試圖覆育歐洲的本土牡蠣,並展望重啓相關養殖業,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它幾乎已經滅絕。帶有榛果風味的歐洲扁牡蠣(Ostrea edulis)曾經無處不在。直到20世紀中葉,從北海到亞得里亞海,從挪威到克羅埃西亞,都有扁牡蠣捕撈、養殖,卻受到外來寄生蟲影響,而逐漸消失。
據歐盟專業媒體《歐洲動態》(EurActiv)23日報導,過度捕撈雖爲其中一個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兩種雙殼類寄生蟲馬爾太蟲 (Marteilia refringens) 和波納米亞蟲(Bonamia)的到來,它們通過貿易全球化到達歐洲,使的原產於歐洲本土的牡蠣種羣數量減少。過去曾經廣遍在這個歐洲大陸的獨特物種,如今只剩下少數幾個野生地點。
在法國,少量的歐洲扁牡蠣養殖場仍然存在,主要是在聖米歇爾山海灣(Mont-Saint-Michel),這個地區的疾病保護程度略高。平牡蠣的年產量不超過1000噸,做爲對比,空心牡蠣的產量約爲8萬噸。我們今天最常吃到的普通牡蠣是來自日本的一個物種,叫做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比牠的歐洲表親要更耐寒。
2017年,一百多名歐洲科學家和管理人員聯合起來,通過創建本地牡蠣恢復聯盟(NORA),幫助歐洲扁牡蠣重新獲得海岸,目前,已經在十幾個成員國建立了覆育計劃。
在法國,北布列塔尼地區委員會(CRCBN)正在爲歐洲扁牡蠣的迴歸做準備。在確定了最後的自然溫牀,並對該物種及其環境進行了一些生物和生態研究後,在布列塔尼(Brittany)西部的菲尼斯特(Finistere)開始了第一批海洋環境重新殖民(recolonise)的實驗。
一百多名歐洲科學家和管理人員聯合起來,通過創建本地牡蠣恢復聯盟(NORA),幫助歐洲扁牡蠣重新獲得海岸。(Shutter Stock)
這個計劃名爲ARCHE,由歐洲海事、漁業和水產養殖基金(EMFAF)資助80%,於2018年啓動,將於2023年3月完成,專家在水箱中建立了牡蠣「家庭」,將他們固定在由生物材料所支撐的人工魚礁,然後將它們放置在海上的魚牀上。
北布列塔尼地區委員會主任薩勞恩(Benoît Salaun)表示「一些人造礁已經下水兩年了,我們很滿意,也對未來很樂觀,」他補充說,由於牡蠣完全生長需要3年時間,所以這個計劃還沒有完成,經驗還有待積累。
爲了避免新一輪的污染,並使大規模養殖再次成爲可能,專家已經提前選擇了最抗寄生蟲的貝類。儘管如此,一些問題仍有待驗證,面對環境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還有公海中的投放是否會成功?這些牡蠣是否能與它們的野生親屬一起繁殖並傳遞它們的抵抗力,都還要繼續實驗下去。
比利時和德國也都分別執行了歐洲扁牡蠣的覆育計劃,薩勞恩強調了振興歐洲扁牡蠣的共同意願。「我們正在努力改進品系,進行選擇,特別是與德國的韋格納研究所(Wegener Institute)合作。我們甚至交換了牡蠣家族,以獲得更多的多樣性。」
牡蠣恢復聯盟的另一個目標是恢復海洋棲息地和整個生態系統。牡蠣本身是一個「工程」物種,它創造了天然的魚礁,吸引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捕獲碳。它還能過濾水,使藻類更好地吸收光線。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歐洲扁牡蠣的發展將重新打開市場,並雖然法國是平牡蠣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其他一些成員國正在推廣自己的養殖場,例如:愛爾蘭的高威平牡蠣(Galway’s flat oysters),或克羅埃西亞的斯頓牡蠣(Ston oysters)。
在未來的幾年裡,是否可以期待歐洲扁牡蠣的浪潮迴歸?薩勞恩說:「如果市佔能達到10%,就已經是一個成功。但決定權在於消費者。」
帶着一絲榛果風味的歐洲扁牡蠣,是否還能重獲歐洲人心,還有待觀察。價格也將是一般牡蠣的兩倍,每打10-15歐元(新臺幣328-492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