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又向前了一大步

6月14日,A股充電樁板塊走強,英可瑞20cm漲停、奧特迅、和順電氣、動力源、中能電氣、金冠股份、中恆電氣等表現強勁。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4月公共充電樁數量較2023年底增加25萬個,同比去年同期增速達到10%。

截至4月底,中國各地公共充電樁達到297.66萬個,按2024年平均每月6萬+的增量來看,目前已經突破300萬個。

苦撐近十年的充電樁行業,距離黎明破曉已經越來越近了。

和動力電池、光伏等一樣,充電樁也是被政策高度關注和指引的一個行業。

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在北京召開新開放分佈式電源併網工程、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設施市場發佈會,正式宣佈向社會資本開放這兩個領域,配套政策緊隨其後發行。

2015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在系統內部聯合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達到接近1:1的水平。

比頂層設計更積極的永遠是地方政府。

以珠海爲例,其在《珠海市2015年度省級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推廣應用專項資金使用實施細則》中明確了極爲豐厚的補貼標準:

直流充電樁(機)550元/千瓦,交流充電樁(機)100元/千瓦,換電站工位50萬元/工位。

產業界這邊,彼時國內互聯網正高歌猛進,跑馬圈地的商業模式大行其道,成了社會投資的主流思潮,人們都希望能在各自領域複製這一路徑。於是,大量資本在政策的鼓譟下涌入充電樁行業,據當時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國內充電樁生產商和運營商已經達到了300多家。

充電樁早期投資人透露,當時大家的想法是先把用戶圈起來,然後基於這些存量用戶變現,但現實與理想之間卻有着無法逾越的鴻溝。

大批充電樁企業很快就被秋風掃落葉般的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到2019年底,全國的充電樁企業從300多家銳減到100多家,超50%的充電樁運營企業在這一年倒閉或退出。

就算活下來,也是遍體鱗傷。

特銳德旗下的特來電長期位居行業龍頭,中國充電聯盟的數據顯示,2022年特來電上線運營公共充電樁數量36.3萬根,公司公共充電樁數量、直流充電樁數量、全年充電量均是行業第一,市場佔比分別爲20%、28%、27%。但即便做到第一,依然看不到任何賺錢的可能。

特銳德董事長於德翔曾坦言,特來電前幾年累計投資了50億左右,其中前四年就虧損超過8億,差點把母公司特銳德都虧沒了,這讓他一度很害怕。

2018年,不堪重負的於德翔只能發求救信,他在《給特銳德股東的一封信》中呼籲特銳德的股東參與到特來電充電網生態建設中來,有錢出錢,有資源出資源。

特來電的境遇是充電樁行業整體發展的一個縮影,造成這一長期困局的根本原因並非政策不好,更不是企業不努力,而是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脫節。

在很多人眼裡,充電樁就是新能源時代對加油站的平替,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和加油站一樣,充電樁也具有重資產、高投入、低收益率屬性,本質上賺的是規模和週轉率的錢,特別是在2020年以前,國家對充電樁服務費上限有要求,靠提升單價擴大盈利這條路走不通。

充電樁有加油站的病,卻沒有加油站的命。

中國大約有12萬座加油站,按照一座加油站平均有6臺機器算,總共72萬臺機器,對應差不多3億輛存量燃油車,平均下來一臺機器能分到400多輛車。

充電樁則完全不一樣,據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爲1310萬輛,而截至2023年8月,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總共有227.16萬臺,粗略算下來一個充電樁還分不到6輛車。

更大的問題是補能速度,燃油車加油兩分鐘就能搞定,而電動車充電時間卻需要幾個小時,這對翻檯率來說又是致命打擊。由此還引發另外一個問題,看似建了很多充電樁,但由於補能速度實在太慢,很多偏離市中心的充電樁根本無人問津,總不能前一天晚上把車開過去充電,第二天再打車開回來吧?

這種情況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一部分充電樁排隊難求,另一部分則無人問津,總之就是資源根本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充電基礎設施監測報告》顯示,國內36個主要城市公用樁平均時間利用率、平均樁數利用率和平均週轉率分別爲11.3%、51.8%和3.2%,平均充電時長爲52.8分鐘。

充電樁運營商不僅對下游無法增效,對上游也無法降本。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這種國家隊企業還有一定話語權,而像特來電這種民營企業在電力資源、土地資源的談判中完全屬於弱勢羣體,可謂夾縫求生。

2020年,充電樁被納入國家新基建,行業進入第二次發展加速期,以爲熬出頭的於德翔對外界宣稱自己賭對了,但現實很快又狠狠地教育了他一把。

根據特銳德財報中披露的數據,2020年-2022年,特來電營收分別爲15.77億元、31.04億元和45.70億元,同期分別虧損3786.49萬元、5132.08萬元、2600.02萬元。

特銳德很早之前就想把特來電分拆出去單獨上市,但始終未能如願。直到現在,國內充電樁龍頭依然在"啃老"。

截至2022年,特來電及旗下公司由特銳德提供擔保,從銀行取得借款合計約爲15.08億元。到去年底,特來電的總負債爲62.35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6.04%。

能拯救充電樁行業的,只有產業進程加速和技術進步。

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充電樁盈利與否的關鍵在於利用率。

根據艾瑞諮詢之前的測算,一根典型的60kW直流樁和7kW的交流樁,在全國平均服務費爲0.6元的情況下,如果充電樁利用率提升從8.7%提升到10.6%,投資回報週期將從6年縮短至4年。

要提升利用率,就必須提升電動車數量和補能速度,而這正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市場佔有率達到30.4%。隨着各大車企不斷高密度的釋放新車型,國內新能源車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加快普及,累積下來的電動車保有量的盤子越來越大。

比起滲透率,補能速度提升對充電樁意義更大。

根據W=P×t,P=U×I,在充電電量一定的情況下,影響充電時間的主要因素是充電功率。欲要縮短時間就必須擴大功率,欲要擴大功率就必須提升電流和電壓。長期看,實現5-10min快充需要400kW以上充電功率,對應電壓平臺要提升到800V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800V快充車型2023年已經下探至20萬價格帶,典型代表就是小鵬G6,官方指導價20.99-27.69萬/輛。此外近期已經上市/待上市的800V平臺車型還有極氪 CS1E、昊鉑 HT、蔚來阿爾卑斯等,大多都是20萬元起步的走量車型。

口子已經被撕開,估計800V快充平臺很快就會在B級車和C級及以上車型同時放量,而這一價格帶是佔比最大的一個細分市場,快充大面積普及就在眼前。

11月28日,餘承東對外宣佈,鴻蒙智行充電服務已在全國覆蓋超過340個城市、4500個高速充電站、70萬個公共充電槍,預計明年底佈局超過10萬個華爲全液冷超快充。

華爲全液冷超充方案以600/720kW主機搭配單槍最大功率600kW的超充終端和單槍最大功率250kW的快充終端,最大電流達到600A,能實現5分鐘補能200KM。

據華爲數字能源公衆號披露的信息,公司全液冷超充方案通過自研拓撲、液冷散熱、智能尋優,不僅可以提升1%+的系統效率,還能最終實現全生命週期運營成本下降46%。在車型兼容方面,華爲與車廠長期的對接測試,目前方案已經可以適配不同品牌的車型,一次性充電成功率超過99%。

很顯然,華爲又一次扮演了遞鑰匙的角色,其入局勢必會把充電樁行業向前推進一大步,無論是降本,還是增效。

與此同時,充電樁運營商2023年顯著提高了服務費,近期有媒體報道部分城市公用充電樁的服務費漲幅甚至達到了50%。

所有這些都表明,充電樁運營商正在快速接近盈利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