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一顆顆“生命種子”(暖聞熱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申少鐵

只有更多志願捐獻者加入中華骨髓庫,患者造血幹細胞配型的成功率才能更高

【關鍵詞】造血幹細胞捐獻

【事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付出,能幫助患者擺脫病魔。”來自甘肅省張掖市的95後青年付曉在醫院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成爲中華骨髓庫第19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隨後,她捐獻的造血幹細胞被輸入到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體內。付曉的善舉如同種下一顆“生命種子”,爲這名血液病患者帶去了治癒的希望。

【點評】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血液病、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有效手段,更是治癒部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唯一手段。以白血病爲例,通過移植健康的造血幹細胞,新的白細胞可以在患者體內增殖,替代異常的白細胞,恢復正常的血液功能和免疫功能。如今,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體系已經非常成熟,許多三甲醫院都具備實施移植的條件。

造血幹細胞需要配型成功才能移植。臨牀中,很多患者依靠自己的親屬來移植造血幹細胞,但仍然有患者需要尋找非血緣關係的捐獻者,向中華骨髓庫提出配型需求。由於配型成功率很低,很多患者只能等待。只有更多志願捐獻者加入中華骨髓庫,患者造血幹細胞配型的成功率才能更高。

傳遞愛心,挽救生命。自中華骨髓庫啓動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以來,無償捐獻人數逐年攀升。廣大志願者無私獻出自己的造血幹細胞,給許多素不相識的患者帶去了生命的希望。目前,中華骨髓庫的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庫容近349萬人份,是亞洲最大骨髓庫。與此同時,我國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服務體系也在逐漸完善。國家級管理中心、31家省級管理中心、1家樣品庫、兩支紅十字志願服務隊……目前,中華骨髓庫的工作網絡遍佈各地,確保每一份愛心都能及時送達,爲更多患者點亮希望之光。

有人說,慈善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道德追求,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造血幹細胞捐獻,是一種基於人人相互扶持、相互救助理念的社會公益活動。其廣泛而持續的開展,既依靠羣衆的自發力量,也離不開有關部門、社會組織的有效運作、積極倡導,離不開各種規則制度的不斷完善。比如,自2002年至2024年,天津醫科大學攜手市紅十字會舉辦24次校園集中採血入庫活動,8290名天津醫科大學師生的血樣載入中華骨髓庫,61名志願者成功挽救多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這樣的事例鼓勵着更多人加入行善的事業。隨着一系列保障支持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務實舉措落地生效,我國罕見病患者用藥、治療環境正得到持續改善。

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勇敢之舉、大愛之舉,值得點贊。面向未來,隨着捐獻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宣傳科普力度持續加大,更多人加入志願捐獻隊伍,越來越多的患者將會受益於此,重獲健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