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王朱悅燇:長相酷似建文帝,親叔想借此造反,親爹大義滅親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一日,燕王朱棣在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的接應下,由金川門入城。隨即南京紫禁城內燃起熊熊烈火,縱火者爲當朝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自知大勢已去的他不甘受辱,選擇以這種激烈的手段進行對抗。這一把火不僅爲朱棣登頂掃清了障礙,也讓建文帝的生死就此成迷,號稱“明朝第一懸案”。

建文帝劇照

《明實錄》記載建文帝及其長子葬身火海,《明史》及民間則傳言他假死流亡,且流亡說屬於主流聲音。流亡說主要有:出家爲僧、藏匿民間、逃亡海外三說,很多地區也因此留有建文帝到此一遊的傳說。更有傳言說長期任職於禮部的胡濙,在永樂朝奉旨在各地明訪張三丰、暗查建文帝,而鄭和下西洋也是爲出海追查建文帝的下落。

永樂十四年(1416年)年中,“建文帝”突然在湖廣佈政司長沙府現身。這個“建文帝”自然是假的,不過他與建文帝關係非常密切,爲其堂弟朱悅燇。

朱悅燇(音jun),生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六月二十八日,爲蜀獻王朱椿庶三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十八孫,生母不詳。

其父朱椿爲明太祖的第十一子,生母爲郭惠妃,外祖父是老朱的老上司兼名義上的岳父、滁陽王郭子興。郭惠妃爲老朱育有三子二女,分別爲: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朱椿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式之國四川成都。朱悅燇出生時父親朱椿已經就藩,故此他生於成都蜀王府。

朱悅燇既非嫡子,也非長子,一般來說世子之位、親王之位都輪不到他,郡王既是他的爵位起點,大概也是他爵位的終點,可以說出道即巔峰。老朱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親王之子,年滿十歲當授予相應的爵位。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爲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皇明祖訓·職制》)

蜀獻王朱椿像

按照這一標準,朱悅燇應當在建文四年或者說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被授予郡王爵位。可事實上若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會導致朝廷在人力物力上出現不小的浪費。故此與給宗室成員賜名一樣,授爵會由禮部根據皇帝的想法選擇一個好日子,對符合條件的宗室進行批量冊封。這種宗室爵位大批發的做法,早在洪武朝就已經實施,老朱對諸子的冊封就分三次進行。

所以“年及十歲”只是一個門檻,並不是說年齡達標之後立馬就會獲封。且從年號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朱悅燇年齡達標時,大明正處於兵荒馬亂之中,無論是建文帝朱允炆,還是篡位的明成祖朱棣,都沒心思搭理他,授爵只能往後拖。

直到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藉着冊封嫡長子、燕世子朱高熾爲皇太子,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爲親王的機會,一次性冊封了近30位親王世子及郡王,大部分侄子不管年齡是否達標,都享受到了這一福利。12歲的朱悅燇被冊封爲崇寧王。

“於永樂二年四月初四日,立長子爲皇太子,授以冊寶,正位中宮。一第二子高煦爲漢王,第三子高燧爲趙王。尚念宗親,溥施恩禮,封:……蜀王第二子悅燿爲華陽王,第三子悅燇爲崇寧王,第四子悅炘爲崇慶王,第五子悅(邵火)爲保寧王,……於戲!治法前王,統承列聖,內外相維,保宗社萬年之福。華夷同樂,亙古今全盛之基。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明太宗實錄》)

位於唐昌鎮的崇寧縣文廟

作爲封號來源的崇寧縣,位於成都西北,屬於成都府管轄,爲“溫、郫、崇、新、灌”川西上五縣之一。始建於唐儀鳳二年(677年),稱唐昌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以皇帝年號“崇寧”更名爲崇寧縣。1958年9月撤銷建制,主體併入郫縣,其他部分併入彭縣、灌縣,有1280多年的建縣史,縣治在今郫都區唐昌鎮。

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在皇帝四伯的詔令下,崇寧王朱悅燇與二哥華陽王朱悅耀舉行冠禮。此後,朱悅燇在史籍中銷聲匿跡長達十餘年,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他的名字纔再次現身於史端。

朱悅燇再次現身的地點不是在成都,而是在湖廣長沙府。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他“獲罪於父”,即得罪了老爹,且得罪得比較狠,所以跑親叔叔谷王朱橞這邊避避風頭。

明代宗室非奉召不得離開藩地,在這上面栽跟斗的宗王爲數不少,比如周王朱橚就因爲擅離藩地,跑到鳳陽私會岳父差點被老爹廢爲庶人。何況朱悅燇這次擅離藩地,還引起了更大的風波。

谷王朱橞在靖難之初站隊建文帝,燕王朱棣起兵之初就帶着三千人馬奔南京而去,更狠的是臨走之前還下令將宣府的城門用石頭堵塞,完全是一副要與四哥決裂的作態。可在靖難即將落幕的關鍵時刻,奉命防守金川門的他見大勢已去,竟然主動開門放四哥進城,將大侄子給賣了。

朱棣稱帝后,對這位弟弟不嗇獎賞,雖然也被遷藩長沙府,但與寧王朱權、遼王朱植不同,受到了諸多優待,歲祿由五百石暴增到三千石,手下的宣府三護衛只是更名爲長沙三護衛,隨其一同前往長沙,之國時被賜予“賜馬二十四匹,鞍二副,銀五百兩,鈔三萬六千錠”等大量物品,隨行人員也各有賞賜。

谷王朱橞劇照

雖說識時務者爲俊傑,可朱橞當二五仔卻當上癮了。早先仗着朱老四的寵信在長沙城中爲非作歹,奪人田地、侵吞賦稅、擅殺無辜,可以說是無惡不作。鬧到後來,覺得頭上壓着個老大個哪有自己當家做主舒坦。所以反啦!反啦!反正你朱老四的的皇位也是搶來的,你坐得爲何我就坐不得?

朱橞還算有點自知之明,清楚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撼動四哥的地位,故一開始將主意打到了親哥哥蜀王朱椿頭上。在他看來,自家兄長當年也算是建文帝的擁躉,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肯定會幫自己一把。故多次派人入川尋求支持。

然而朱椿是什麼人?

他酷愛文學、胸藏韜略,可謂是文武全才,爲人又機警,處事低調,就藩之後在蜀地大興文治,很受老朱喜歡,戲稱他爲“蜀秀才”。他與建文朝頭號“奸臣”方孝孺是好友,雙方往來密切,且靖難之役中四川都司是朝廷用來對抗燕軍的主力。然而進入永樂朝後,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朱老四的諒解,成功躲過削藩之禍。這等人物自然不會被一忽悠就頭腦發熱,去做註定難以成功的事,不去告發已經算是對得起兄弟之情了。

沒想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在朱橞爲親哥不肯幫自己而惱火之時,朱悅燇成爲他瞌睡來了主動遞過來的枕頭。朱悅燇與朱橞雖然是嫡親叔侄,可限於各藩宗室不能私相會面這一藩禁,應當沒有見過面,這是雙方二十幾年來第一次碰面。朱橞一見到朱悅燇這個侄子,就眼前一亮,歡喜異常。

這歡喜並非源自於親情,而是另有所圖。卻原來朱悅燇的容貌,和當年的建文帝幾乎是一模一樣,簡直是年輕版的朱允炆。建文帝當年的支持者主要爲江南士紳,即便是百餘年之後,江南士紳依然在暗自同情建文帝,不屑明成祖爲人,所謂的“明成祖非明太祖嫡子”這一論斷,就是出自江南文人之手,並經他們之口發揚光大。

長沙夜景

此時靖難僅僅過去十幾年,建文帝在南方的巨大影響力依然存在。已經做好造反準備的朱橞,見侄子長得這麼像建文帝,頓時計上心來,打算拿他來魚目混珠,以便讓自己師出有名,藉此爭取南方士紳的支持。於是,他對外謊稱建文帝沒死,作爲叔叔他打算助其討伐逆賊。

“會椿子崇寧王悅燇獲罪於父,逃避橞所。橞詭衆曰:‘建文君初實不死,今已在此。’”(《明太宗實錄》)

既然打着建文帝的名號,所謂的“逆賊”不問可知,必然是指當下坐着龍椅的朱老四。若朱橞真得以此名義舉旗,那麼蜀藩也必然落不到好,極有可能因受牽連而遭削藩。

故此朱椿在當年七月,得知情況的第一時間就派女婿顧瞻赴京彈劾谷王朱橞圖謀不軌,聲明朱悅燇是被叔叔蠱惑的同時,還列出了一大堆朱橞謀逆的罪證。

“椿聞之,遂具奏於上,並奏其他事。謂:橞恃寵縱橫,有無君之心,藏匿亡叛,造作舟艦弓弩器械,教習兵法戰鬥之事,大建佛寺,造天成閣,私度僧千人,晝夜所禱祝詛。又與都指揮張成、宦者吳智等,日夜謀議,蹤跡詭秘。又莫之知號張成爲師尚父,捏造圖讖,謂已於親王中次在十八,與讖相應,傳報於人。又密遣典寶劉信獻帶寶於椿,藏所爲讖語於帶匣示之。”(《明太宗實錄》)

朱老四的回信,更是讓朱椿嚇出一身冷汗,因爲皇帝明確告訴他,谷王企圖謀反之事自己早已知曉。可見朱椿多有先見之明。他在安慰蜀王的同時,派遣中官赴長沙命朱橞將朱悅燇送回四川。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谷王朱橞因意圖謀逆,被廢爲庶人,還累及兩個已經受封的兒子一同被廢,谷藩就此灰飛煙滅。一度因朱悅燇被拿來冒充建文帝,而陷入谷王謀逆大案的蜀藩,因搶先一步與谷藩做了切割,並沒有受到波及。

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二十五日,崇寧王朱悅燇薨逝,在位15年,享年26歲。無論是《明實錄》,還是《弇山堂別集》,亦或是《明史》,都沒有記載朱悅燇的諡號。據此可以推斷,朱悅燇在去世後沒有獲得諡號。

“壬寅,崇寧王悅燇薨。訃聞,賜祭,命有司治喪葬。悅燇,蜀獻王第三子也。”(《明太宗實錄》)

成都望江樓

查閱《明實錄》等相關史料,除因各種原因被除國的郡王外,沒有諡號的正封郡王極其罕見,除朱悅燇外,僅有周定王朱橚第十六子固始王、朱悅燇四弟崇慶王朱悅炘、遼簡王朱植第七子宜都王朱貴燯等五六例。且大多數爲未成年夭亡,如固始王去世時年僅一歲,他的郡王封號屬於追封。似朱悅燇這般正常去世的成年郡王好像沒有第二例。所以阿越深深懷疑朱悅燇的薨逝屬於“被去世”,其間應當涉及當朝皇帝朱棣與蜀王朱椿之間的默契。至於原因嗎,是因爲他參與了谷王謀逆案。

遍查史料都沒發現崇寧王朱悅燇的婚姻狀況,很可能至死都沒有成婚,如此自然沒有遺留子嗣。故而崇寧郡國在他去世後被除國。

安化王朱寘鐇之亂:以鬧劇開始,以戲劇告終,坑慘明武宗

安定王朱尚炌:明代第一個造反的郡王,發配泗州守祖陵依然不安分

寧王朱宸濠:弘治年間的宗室賢王,爲何會在正德年間造反?

蜀藩華陽王一系:有明一代唯一一支與大宗長期別省而居的郡王

華陽悼康王朱申鍷:宗室的作死小能手,革爵之後繼續大肆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