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驚見「肉靈芝」?海洋裡的透明果凍 竟是溫室救星
澎湖西嶼顏姓民衆夜釣起樽海鞘,還因爲像有果核的透明水母,而誤以爲可能是肉靈芝(俗稱「太歲」)。(顏東星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樽海鞘就像海洋中的透明果凍,羣體生活時,排列還會同方向,且單方向排水推進。(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海中的樽海鞘看過嗎?澎湖西嶼有民衆夜釣時,就還誤以爲是肉靈芝(俗稱「太歲」)的一種。而一長串外形像透明果凍的樽海鞘就像一排透明的寶特瓶,有趣的是這透明體內有個像核狀的物體,就是樽海鞘進食和排泄一體的「泄殖腔」。還有研究指出,這種獨一無二的生理構造,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效應,因爲能大出有富含碳的糞便,並快速沉入海底,更可能是底棲生物的潛在長期食物來源。
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形似水母的樽海鞘,是濾食性生物,爲海洋膠體性浮游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形狀多樣,一般呈桶狀,可利用身體的纖毛擺動,將水流引入口,再以黏膜網濾食水中的有機顆粒。其在海洋中扮演次級生產者的角色,透過食物鏈將碳及能量往高階生物傳遞。
樽海鞘就像海洋中的透明果凍,聚集一起就像一整排海中的寶特瓶,而且同方向。(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在海中,可能單體優遊,也可能和同伴聚集在一起成長條狀。有趣的是,形成帶狀或環狀的樽海鞘羣體生活時,排列還會同方向,且單方向排水推進。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樽海鞘游泳能力弱,沒主動的活動能力,通常漂浮在海水錶層,隨着波浪、海流來移動,因此在南、北風季節交替時,就會大量出現停留。
然而,大量樽海鞘的羣聚會對漁業的漁獲量造成不利影響,因其數量過於龐大時還會堵塞漁網,妨礙漁撈作業。像日本就有樽海鞘纏上漁網,因爲本身黏液卡在網線纏繞處,讓魚網幾乎只要下海一次,就幾乎無法使用,而且增加其重量,更造成漁船起網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