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24小時變綠金 東吳大學產學合作研發益菌土救樹癌

東吳大學產學合作研發益菌土救樹癌,50公斤廚餘約生成5公斤益菌土。(東吳大學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東吳大學今(2)日與金益世公司簽訂「打造負碳全循環校園-從校園廚餘高值化做起」合作計劃,嘉賓共植負碳全循環之苗。(東吳大學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校園廚餘變綠金!東吳大學透過產學合作,每天產生的廚餘,經過固態發酵機,短短24小時內就能變成「益菌土」,50公斤的廚餘約可轉換成無臭的5公斤土壤,可用來搶救老樹樹癌,校方更盡社會責任,以此開辦通識課,這套模式不排除未來輸出到農業大國土耳其。

東吳大學今(2)日與金益世公司簽訂「打造負碳全循環校園-從校園廚餘高值化做起」合作計劃,進行產學合作。金益世公司爲生物科技製造公司,2019年承建全國首座「高效廚餘處理廠」,並承接操作新竹市的廚餘處理,以不分生熟廚餘方式,藉由微生物之「中溫好氧發酵」處理技術,在24小時內以40到50度的溫度,將廚餘資源化爲有機堆肥,並隨時間變化,長出各具功能性的益生菌種,更進一步將有機介質高值化爲土壤改良材料。

透過業界的合作,東吳大學將校內廚餘,不分生熟廚餘,藉由微生物之「中溫好氧發酵」處理技術,在24小時內完成發酵,將廚餘資源化爲有機堆肥。

東吳大學表示,自110年10月起,每日投入50公斤廚餘,在高效率與高環境標準處理過程中,將廚餘轉化成益菌土,之後施土在校內貧瘠土壤區,減少廚餘對外運送過程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與土壤化學藥劑施用。

爲驗證廚餘益菌堆肥土之有效性,東吳大學理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同步進行堆肥中益菌抑制壞菌成效檢測,以符合生態式土壤傳染疾病防治方式,防治校園褐根病傳染,取代傳統化學殺菌劑,提升校園內植物抗病力與固碳力。

東吳大學提到,微生物系研究團隊發現,益菌土初期產生大量乳酸菌,抑制其他菌種發展,經過至少28天后,廚餘土中發現放線菌等腐生菌,可以自然分解土壤中受感染之細小木屑,有助病土重生,目前東吳校園也已運用廚餘堆肥土,規畫「健康農場」種植有機蔬食。

東吳大學指出,理學院微生物學系也與金益世公司合作執行科技部產學計劃「廚餘堆肥高值化技術-開發高抗菌胜肽之環境生物製劑」,首次以高效處理廚餘堆肥成品爲菌種來源,篩選具有高抗菌能力之潛力菌株,並利用這些菌株開發含抗菌胜肽之環境生物製劑。此製劑施用於土壤後,同時具有生物防治、生物刺激與生物肥料等高效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