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壯大口岸經濟

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對外交往和經貿合作的橋樑,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前不久,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擴大啓運港退稅政策實施範圍的通知。政策實施後,將有河南省鄭州鐵路口岸等共計37個啓運港、離境港被納入退稅政策實施範圍。此舉對於促進口岸經濟的繁榮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口岸經濟實現長足發展。數據顯示,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年均增長6.1%,高出全球增速3.1個百分點,世界排名升至第二位。全國口岸貨物貿易進出口量大幅提升,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9.1萬億元,國際市場份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2年的13.5%。一系列政策也相繼出臺。早在2015年就出臺了《國務院關於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優化口岸服務、加強口岸建設、深化口岸協作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指導要求。今年9月份發佈的《關於智慧口岸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初步建立口岸各參與主體智慧互聯、協同聯動、高效運行的良好生態,部分口岸智慧化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口岸,引領全球智慧口岸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地緣政治風險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擡頭,部分國家推行限制進口或提高關稅等政策,對口岸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部分口岸之間存在功能重疊和產業同質現象,導致在招商引資、物流組織等方面競爭較爲激烈。此外,金融、保險、法律等配套服務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也影響口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應多措並舉,持續放大口岸優勢,全力提升水運口岸建設水平。

一方面,推動口岸經濟全產業鏈創新發展。通過深化跨境電商海關監管綜合改革,強化跨境電商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開發智能導航、智能安檢、智能諮詢等智慧口岸應用場景,建設智能倉儲和物流系統,持續打造智慧口岸生態系統。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平臺,探索“口岸+樞紐+通道+平臺+產業”協調聯動模式,合理佈局邊境經濟合作區和口岸產業園區建設。加強內陸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合作,推動口岸經濟錯位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和經濟增長極。

另一方面,培育本土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供應鏈龍頭企業和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主體,提升跨境寄遞服務水平和國際供應鏈一體化服務能力,加快構建現代化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推動口岸與貿易、產業深度融合,聚力發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航空物流、跨境電商等,全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羣,發展保稅維修、保稅研發、保稅文化等“保稅+服務貿易”業態,促進口岸經濟由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支持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沿邊臨港產業園、國際陸港發展,推動跨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和產業鏈銜接,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還應努力激發跨境消費活力。推動綜合保稅區擴區,發展“跨境電商出口+功能性口岸進口”雙循環模式,擴大進口醫藥、水果、化妝品等特色商品進口規模,豐富消費品供給。釋放進口潛力,擴大國際優質商品供給,打造食品、酒類、醫藥等多個進口商品集散地,實現海內外優質商品、資本、信息等高度聚集。支持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特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冷鏈、文化旅遊等業態,形成特色區域性生產基地和商品集散中心,助力興邊富民。 (作者:高振勍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