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口19.2億到敗走越南,打敗中國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人性的惡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
文丨煜捷史館
編輯丨煜捷史館
我國作爲世界摩托車最大產銷國,曾在越南市場曾創下19.2億的出口額,但最後卻沒能留住市場份額被日本摩托奪走。
然而,打敗中國摩托的並不是日本,而是人性的惡!
那麼,導致中國摩托車敗落越南市場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摩托車國度
越南,這個東南亞國家,以其獨特的摩托車文化而聞名於世,僅靠兩輪摩托,越南人便馳騁於這個狹長的國土,從南到北,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無所不能。
當我們走在越南的大街小巷,會發現各種型號的摩托車隨處可見,成爲這裡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此地從北到南人口密集度參差不齊,地理複雜,南北貫穿着安娜山脈和林同省高原,中部則是廣闊的紅河三角洲。
複雜多變的地形限制了越南大規模的基礎交通建設,高速公路和鐵路網覆蓋面極小,與之相比,摩托車無疑是更適合越南國情的交通工具。
越南人對摩托車的熱愛源自生活方式,相比汽車,摩托車購置和日常維護費用低廉,且體積小巧適合居住在老城區狹窄巷弄的普通民衆。
一家人外出辦事也只需一輛摩托車即可,農村地區常見一人駕駛,背後頂着一大捆牛草,或載着七八個牀墊的景象。
摩托車產業是支撐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據統計,越南現有超過6000萬輛註冊摩托車,幾乎每戶人家都擁有一輛。
僅一年就銷售超過300萬輛,大量就業崗位來自相關產業鏈,製造、銷售、維修、零配件等環節吸納了衆多勞動力。
而汽車的銷量,因爲其昂貴的價格和高額的稅收,導致其很難大規模普及,一些越南人的家裡甚至放不下一輛汽車。
種種的因素導致了,摩托車存在於越南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爲這個東南亞國家的一張獨特名片,而且不論老幼都有着駕駛經驗。
2019年,越南的摩托車銷量高達300多萬輛,位居全球前列,其中,日本本田、雅馬哈等知名品牌均在越南設有生產基地,也因當地豐富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而受益匪淺。
但是,存在的摩托車品牌大部分都屬於日本企業,中國的摩托車佔比極少,這是爲什麼呢?
初次進入越南市場
其實,中國摩托車曾一度攻佔越南市場80%,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摩托車開始進入越南市場。
當時,日本品牌如鈴木、本田、雅馬哈等已經進入越南市場多年,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這些日企產品在越南已經積澱了較高的品牌認知度和用戶忠誠度。
但中國摩托車憑藉其顯著的價格優勢,迅速打開局面,網上一些數據顯示,一款100毫升的中國產彎樑摩托車批發價僅爲700美元左右,而同類型的日產摩托車售價則高達2100美元。
這樣巨大的價格差異,讓許多預算有限的越南消費者開始關注性價比更高的中國產品。
最早進入越南市場的幾家中國摩托車企業大約在1995年前後,但真正實現批量銷售還要到1999年之後。
當時,代表中國摩托車產業的知名企業包括重慶力帆、濟南輕騎、湖南宗申等,這些企業憑藉產品質量過硬、價格低廉的優勢,迅速打開了越南市場。
僅用了3年時間,中國摩托車在越南的市場佔有率就從幾乎爲0猛升至80%,大批中國品牌如隆鑫、嘉陵等開始佈局越南的銷售網絡,其產品成爲街頭不可忽視的風景線。
有網友評價這一現象爲“中國衝擊”,2002年,僅重慶地區對越南的摩托車出口額就高達3.2億美元,一時間,中國摩托車幾乎主導了越南市場。
然而,一時的優勢把這些企業迷昏了頭,爲了搶佔這片市場,中國的一些企業手段頻出,在內部有了一場激烈的“內鬥”。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人性的“惡”致使衰敗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摩托車開始進入越南市場,一時間引起轟動,然而,這場中國品牌的“勝利”轉換得非常迅速。
僅過了幾年時間,中國摩托車就在越南市場上全面潰敗,被日本和本地品牌完全取代,而潰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人性的惡,在於企業只貪圖一時的利益。
作爲後來者,中國企業急於在越南打開市場,展開了慘烈的價格戰,重慶力帆的摩托車單車利潤只有30元人民幣,這種虧本經營難以爲繼。
其他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不得不大幅壓縮成本才能維持生產,這無可避免地導致了產品質量的下降。
更嚴重的是,部分中國企業內部競爭失序,一些網上報道顯示,一些企業故意向合作方提供劣質零部件,意在打擊競爭對手。
這種互坑式的競爭方式,不僅損害了整個中國品牌的聲譽,也加劇了產品質量的下滑。
而中國摩托車的低價策略,直接壓得本土的越南摩托車品牌喘不過氣,越南政府不能再坐視不管,開始對摩托車加徵關稅,中國摩托車品牌再次受到衝擊。
與追逐短期利益的中國企業不同,日系企業注重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本田在越南建立了完善的維修網絡,提供持續的售後服務。
雅馬哈則保持相對高利潤的價格體系,確保了產品的基本質量,這些舉措贏得了越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
在這中影響下,中國摩托車品牌形象大幅下降,在越南人心目中的印象變成了“兩三年就壞”的劣質產品,反觀日系車型,不僅價格穩定,質量也更有保障。
因此,即使中國摩托車一度佔領市場,但很快就被日系車企重新趕超,截止到2016年,中國的摩托車僅佔據越南市場的1%。
那麼,中國企業在這次的失敗中有了怎樣的經驗,摩托車轉型成電動後,中國企業對越南市場是否有着新的規劃呢?
越南轉型帶來的商機
隨着越南經濟開始轉型升級,本土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爲中國電動車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過去,越南以摩托車爲主要出行工具,大量摩托車的使用,導致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凸顯。
僅河內一地,每天就有超過100萬輛摩托車在路上奔波,尾氣排放嚴重污染環境,爲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質量,越南政府積極推動摩托車出行方式的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國際油價上漲也迫使越南民衆尋找更經濟環保的出行方式,於是,電動車應運而生。
隨着電動車在越南的逐漸普及,消費者也越來越認可其優勢:充電一次可續航50-70公里,電費只相當於0.25-0.5元人民幣。
而新電池售價僅僅200-250元,可反覆充電400次,每次只需0.25元電費。
但是,由於越南電動車起步較晚,產品單一,沒有減震裝置和信號顯示等功能,中國電動車憑藉規格多樣、價格實惠、可換檔等優勢逐漸在越南受到歡迎。
已經有很多的電動車企業紛紛赴越南投資建廠,搶佔市場先機,比如綠源電動車就在越南北部興安省投資300萬美元建廠,年產能達5萬輛。
雅迪電動車也在河內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建廠,月產1.2萬輛,這些中資企業不僅帶來就業機會,還通過培訓幫助越南員工提升生產技術。
據瞭解,目前越南電動車保有量約300萬輛,與人口規模相比潛力巨大,隨着越南進一步放寬電動車進口限制,以及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中國電動車企業對越南市場充滿信心。
比如越南降低了電動車進口關稅,並給予外商四年免稅等優惠,這爲中國企業進入帶來了良好契機。
在這次新的機遇中,有了上一次失敗經歷的影響,中國企業在印度有了更加穩定的表現,不再貪功冒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動車在越南崛起的希望。
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要樹立質量和社會形象爲重的戰略眼光,只有提升實力、改進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實現持久發展。
短期的低價衝鋒拼佔有率,終將被市場懲罰,在新型的電動車市場,中國車企展現了中國製造業與品牌的巨大潛力,企業要加註重質量、售後和品牌建設,不只求快速佔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