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A股IPO趨勢,2025年四大信號浮現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2024年,A股IPO上市100家,同比銳減68.05%,2025年A股IPO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A股IPO節奏調整已近尾聲,綜合IPO受理、過會、上市等數據來看,IPO正在步入穩步回升階段。

具體來看,四大IPO信號開始顯現。

信號一,IPO呈逐步回升態勢,但高歌猛進時代已然不再。

2024年8月以來,每月新上市企業數量維持在10家—12家,業內人士預計這一上市節奏或將保持一段時間,2025年新上市企業家數預計在130家—200家之間,中長期來看,在退市企業數量並無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每年200餘家被視爲相對現實的上市速度。

信號二,IPO全流程嚴監管不斷強化,現場檢查力度、現場督導覆蓋面不斷擴大。

“過去,監管鼓勵企業加大上市馬力;如今,重質勝於重量,理性上市、量力而行,成爲IPO新基調。”某券商保代告訴記者。

信號三,有限的IPO資源更多向業績極佳、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具備高分紅特徵的企業傾斜。

12月以來,IPO受理家數大幅提升,由持續數月的5家以內猛增至38家,業績遠超上市基準線,是新獲受理企業的共同特徵。即使是北交所新受理企業,淨利潤破億者也大有所在。

信號四,對於無法達到新版IPO上市標準,或者大體符合IPO標準要求但相較於其他擬IPO企業並無優勢的企業,選擇併購重組或者境外上市,或許是更爲理性的選擇,對於簽有對賭協議並且已經步入或接近“+2”階段的企業更是如此。證監會主席吳清於2024年11月公開表態,進一步提升境外上市的備案效率。

歷經一年多調整,A股IPO逐漸步入常態化階段。

從上市家數、受理、過會、撤否等數據來看,IPO速度恢復常態跡象明顯。

首先,從新上市企業家數來看,在2024年上半年,前5個月每月新股IPO數量在6家以內,除創業板,其他板塊市場均有月份顆粒無收。

但從2024年8月開始,這一切正在悄然改變。

8月—12月,每月新上市企業數量分別爲10家、11家、10家、10家、12家,並且在各個板塊市場均有企業上市。

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A股IPO大概率將繼續保持這一節奏,每月上市10家—15家或爲一段時期內的新常態。

待股市持續回暖之後,每年200餘家將成爲相對現實的IPO擴容速度,昔日一年新上市企業動輒三四百家的高歌猛進時代已然不再。

其次,從過會家數來看,2024年3月、4月、5月、7月均無企業過會,這一現象自8月以來逐步改善,截至1月12日,除2025年1月以外,其餘各個月份均有企業過會;其中,11月過會數量一度達到8家,包括3家主板企業,2家北交所企業,以及科創板、創業板企業各一家。

再者,從撤否家數來看,經歷2024年4月12日新“國九條”發佈大量企業集中撤材料後,自當年10月起,每月撤否家數穩定在20家以內。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這意味着現行IPO排隊企業中無法達到新版上市要求企業的比例已然不高,大批擬IPO企業排隊撤材料的階段業已過去。

此外,從新受理情況來看,相較於上述其他數據,各月份受理家數起伏較大,2024年10月無企業受理,9月、11月、12月受理數量則分別達到3家、4家、38家。

“持續數月幾乎沒有企業被受理的情況大概率已告終結,但每月受理量爲多少,目前尚無法預估。”一位受訪保代人士如此表示。

根據Wind數據,2021年—2024年,A股新上市企業數量分別爲524家、428家、313家、100家。新上市企業家數減少背後,是監管對IPO節奏的調控,也是對IPO企業質量要求的持續加碼。

有受訪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在2023年即感受到IPO嚴監管力度的加強,2024年3月新版《現場檢查規定》發佈以後,對監管趨嚴的感受進一步加強。

《現場檢查規定》明確,檢查組應當重點圍繞檢查對象存在的相關問題對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執業質量進行延伸檢查,而此前版本卻沒有延伸檢查的相關規定。

根據該規定,證監會對部分證券公司投行內部控制及廉潔從業情況開展了現場檢查,隨後,系列問題被發現。

證監會2024年10月18日公佈的檢查情況通報顯示,13家券商投行、43名相關責任人共計收下罰單20餘份。

這僅是一次現場檢查的通報結果,因現場檢查而被罰的券商投行數量遠勝於此。

嚴查中介機構的同時,對於擬IPO企業的現場檢查力度更是進一步加大。

《現場檢查規定》明確,一方面,現場檢查覆蓋率不低於擬上市企業的1/3;另一方面,證監會註冊部門每三個月組織一次抽取工作,除了抽取前已被列爲問題導向檢查對象的,所有已受理企業將被納入一次抽取範圍。

因現場檢查而被罰、被迫撤材料的企業更是多不勝舉。

與此同時,監管嚴打“一查就撤”,IPO撤回後照查不誤,並且撤否企業仍可被判定爲欺詐發行。

面臨嚴厲懲處。2024年以來,被抽中現場檢查後撤材料的思爾芯、華道生物,相繼被判定爲欺詐發行,分別被處以合計1650萬元和1150萬元的大額罰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IPO似已不再是相關部門的鼓勵方向。

8月16日司法部會同財政部、證監會起草《國務院關於規範中介機構爲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徵求意見稿)》,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規範中介機構爲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草案)》,兩個規定都明令禁止地方政府獎勵企業上市,明確IPO收費不再與企業上市成功與否相掛鉤。

在受訪人士看來,這意味着IPO不再是相關部門的鼓勵方向,中國資本市場正在走向投融資動態平衡新階段,由重視融資端轉向更爲關注投資端。

相較於每年新上市企業動輒三四百家的大躍進時代,如今的IPO席位正在變得有限,這也使得IPO資源的傾向性有所加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調研發現,有限的IPO資源將重點傾斜,瞄準綜合質地出色的優質企業,以助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加強投資者獲得感。

具體來看,業績佳、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高分紅,此三類企業相對更受青睞。

一方面,從2024年12月以來新受理企業來看,一大特徵就是被受理公司業績遠超上市基準線。

在新獲受理的38家企業中,除了專注於半導體設計與製造、擬在科創板上市的強一股份,其餘各家淨利潤均在4000萬元以上。

按照新“國九條”調整以後的IPO標準,主板最低淨利潤要求爲1億元,而在2024年12月受理的5家主板企業中,3家2023年淨利潤在20億元以上,分別高達40.67億元(東莞銀行)、34.60億元(順德銀行)、23.82億元(南海銀行)。另外2家淨利潤雖然未曾突破10億元,但同樣遠超1億元的上市基準線;其中,德力佳2023年淨利潤6.34億元,營業收入44.42億元;曙光集團2023年淨利潤1.92億元,營業收入35.47億元。

創業板最新淨利潤要求被確立爲6000萬元,新獲受理的2家創業板企業,淨利潤分別高達1.86億元(聯合動力)和1.53億元(力源海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北交所新受理企業中,同樣不乏高利潤者。

新獲受理的29家北交所企業,2023年淨利潤最低的亦達4085.45萬元。超過創業板現行最低利潤標準6000萬元的達16家,佔比55.17%。更有7家淨利潤破億元,超過現行主板上市利潤要求。其中,業績最佳的傑理科技,2023年淨利潤高達6.23億元,營業收入更是高至29.31億元,

“不必說北交所,就是放到主板,其業績表現同樣堪稱優秀。”一位受訪人士如此感慨。

另一方面,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企業,其IPO之路相對更爲順暢。

新受理企業多數與新質生產力相契合,尤其是科創板企業,皆具備實足的硬科技屬性與新質生產力特色。

比如,2024年12月26日獲得受理的恆坤新材,主要從事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境內少數具備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製造關鍵材料研發和量產能力的創新企業之一。

2024年12月30日被受理的強一股份,則是專注於服務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聚焦晶圓測試核心硬件探針卡的研發、設計、生產與銷售。

此外,分紅力度大、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獲得感的企業,同樣在IPO中佔據優勢。

銀行股歷來是上市公司分紅主力軍,新近受理的5家主板企業中,3家爲銀行股。

在2022年、2023年年初,諸多市場人士曾一度預計,A股IPO數量將在此前一年新上市三四百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快速擴容。受此影響,大量企業把IPO作爲目標之一。

然而,伴隨IPO節奏的收緊,短期內A股IPO無望者大有人在。其中,不少企業簽有對賭協議,一些甚至已經進入“+2”階段。此類企業如果IPO遲遲無果,早期投資人無法退出,後續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對於此類企業來說,路在何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併購重組或者境外上市,是其當下相對更爲理性的選擇。

2024年12月14日,證監會主席吳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其中強調,鼓勵以產業整合升級爲目的的併購重組,培育壯大耐心資本。

9月24日發佈的“併購六條”更是明確表示,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併購重組;同時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

“併購重組顯然已經成爲監管管理的方向,當前併購重組寬容度較高,對於IPO難度大並且急於退出的企業而言,選擇併購退出之路不失爲明智之舉。但在選擇收購企業時,除了關注能否賣出好價錢,企業實控人也需要考慮被收購後的資源助力情況與發展自由度。”一位受訪保代人士表示。

該受訪人士進一步分析指出,對於不希望失去控股權,仍然想要衝刺IPO的企業來說,倘若A股上市短期無望,境外上市或爲不錯選擇。其中,港股上市的可行性相對更大。

證監會主席吳清於2024年11月19日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將進一步保持境外融資渠道的暢通,進一步提升境外上市的備案效率,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近來,內資企業獲得港股聆訊、成功實現港股上市的企業家數均在增加。

聆訊家數方面,2024年前10個月,除了2月、4月、6月,每月獲得聆訊的內資企業均在3家以內。截至2025年1月12日,自2024年11月以來,已經有23家企業被聆訊;2025年1月1日—1月12日,4家企業新獲聆訊,分別爲恆瑞醫藥、邁威生物、海西新藥、金巖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