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斯威夫特通脹”說開去

來源:經濟日報

法國巴黎、葡萄牙里斯本、西班牙馬德里、荷蘭阿姆斯特丹……5月初以來,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時代之旅”全球巡演活動陸續登陸歐洲各大城市,所到之處均颳起音樂旋風。不過,在樂迷們“嗨翻”的同時,經濟學家們卻普遍感到憂心忡忡:由於演唱會吸引了大量粉絲,各舉辦地酒店、餐飲和交通等需求激增,相關服務價格快速上漲,並蔓延至多個領域。這一狀況被戲稱爲“斯威夫特通脹現象”。

擔憂一場演唱會的“通脹”效應,是不是顯得小題大做了些?或許比這個問題更值得思考的是,歐洲在通脹問題上爲何如此謹慎又敏感?

統計數據能夠解答這一疑問。7月2日,歐盟統計局公佈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爲2.5%,仍舊高於歐洲央行2%的通脹目標。從國別來看,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和西班牙6月通脹率分別爲2.5%、2.5%和3.5%。

數據還顯示,6月歐元區食品和菸酒價格上漲2.5%,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0.7%,能源價格上漲0.2%,而服務價格同比上漲高達4.1%。由此可見,歐洲通脹正在發生結構性改變,主要推動因素不再是能源、食品等的短期供需失衡,更多的是服務價格的普遍上漲。

歐洲盃、奧運會等一系列大型體育和文化活動的舉辦,加上夏季旅遊旺季的開始,預計將繼續推高歐洲服務業需求,並導致勞動力工資進一步上漲。事實上,早在5月下旬,歐洲央行就曾表示,今年一季度協商工資同比增長4.7%,高於去年四季度4.5%的同比增速。此前市場普遍預計協商工資會下滑或維持穩定,但超出預期的“服務業通脹”正持續向各方傳導壓力。

就最新通脹數據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走向問題,歐洲央行官員們立場呈現分化。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希臘央行行長亞尼斯·斯圖納拉斯表示,“不應過度解讀”服務業數據。恰恰相反,近期通脹數據只是短期效應的呈現,並沒有動搖歐洲央行進一步降息的論據,今年再降息兩次左右較爲合適。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則認爲,由於“利潤、工資和生產率之間的關係將如何演變,以及經濟是否會受到新的供給側衝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該行將“需要時間來判斷通脹是否已得到抑制”。

今年6月初,在維持利率穩定9個月之後,歐洲央行宣佈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均下調25個基點,此舉令全球資本市場矚目。這不僅是歐洲央行自2019年9月以來首次降息,更被視爲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向寬鬆的拐點。不過歐洲央行同時明確,不對後續任何特定利率路徑預作承諾。

歐洲央行權衡降息問題時的謹慎態度不難理解。一方面,降息的確有助於刺激歐元區經濟增長。降低借貸成本、擴大政府財政政策空間、增強出口企業競爭力,伴隨降息舉措出現的寬鬆貨幣環境對目前成長動力非常有限的歐元區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另一方面,歐元區需要防止出現通脹反彈和貨幣貶值的局面。當前,歐元區潛在的價格上漲壓力尚未充分釋放;歐洲央行還需警惕,一旦降息引起歐元貶值,可能促使投資者將資金轉移到利率更高的國家。

內憂外患的局面令歐洲決策層更加左支右絀。從外部環境來看,烏克蘭危機持續、中東動盪不安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等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歐元區經濟造成壓力。從內部層面看,各成員國普遍存在的勞動力市場僵化、生產力增長緩慢和債務水平高企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經濟復甦。

危機感的持續上升讓歐洲多國領導人開始將關注焦點放在提升內生增長動力上。今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德國進行歷史性的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共同呼籲歐盟增強創新、刺激投資、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改善監管框架,從而在未來維持技術和工業領域的實力,並在綠色和數字化轉型方面佔據優勢。

工商界的關切更加務實和急迫。許多歐洲有識之士警告,迎戰通脹必須摒棄保護主義行徑,高築貿易壁壘只會持續推高物價。令人不安的是,繼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後,歐委會又將中國電商平臺Temu、全球速賣通和希音銷售的商品納入視野。期盼歐盟決策者尊重業界關切和經濟發展規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助力歐洲早日戰勝通脹、歐元區經濟早日重回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蔡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