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影機跨界無人機 它結盟小7要讓御飯糰飛上天
中強光電總經理吳秀蕙(左1)率領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團隊成員,展示該公司研發可載重7公斤物品的物流無人機。(攝影・楊文財)
11月的晚秋,天氣依舊熾熱,商周採訪團隊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周遭的一小塊空地,上頭擺滿一個又一個自動開闔的白色方盒,裡面,是一架又一架準備升空、大小不一的無人機。「轟轟轟轟轟!」宛如20部除草機同時啓動般的巨大聲響傳出,一臺和成年人張大雙手一樣寬的中型無人機,夾着一個大型紅色立方體升空,並按照事先輸入好的軌跡飛行、再自動緩降,於目的地輕輕地拋下包裹。
這是一個讓人類生活更貼近未來的演練。
無人機送貨服務在國外試驗已久,包括亞馬遜、沃爾瑪、Google等大咖,都是重要玩家。
在臺灣,這也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想像。
零售龍頭統一集團今年第3季宣佈,將展開試驗,把7-Eleven、康是美販售的商品,用無人機方式運送,最快明年就會在新竹實現,這將是國內零售業者的初體驗。
而讓統一集團商品可以飛上天空的,是這家叫作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的公司,它的母公司中強光電,是國內上櫃公司。
你可能不一定聽過中強光電,但很多人的汽車顯示螢幕、平板電腦的關鍵零組件,或企業會議、學校教學用的數位投影機,都是該公司產品,年營收約500億元。
爲什麼做投影機的,會跑來做無人機?而且,這家新創公司只成立5年,從日本大型電信公司KDDI、日本電商龍頭樂天,到臺灣中華郵政、統一集團,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這背後,是一個團隊如何發揮「相信」的力量的故事。
燒5億、7年還沒獲利
做出全國首臺全自主無人機
時間拉回2015年,中強光電本業表現已臻成熟,要找到讓公司站得更穩的第二、第三隻腳。當時,他們鎖定「ABC」3個趨勢,中強光電總經理吳秀蕙說,就是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數據)、Cloud(雲端),而無人機剛好是綜合上述最多交集的產品之一。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公司的種子,就在此刻萌芽。從最初只是母公司投影機部門轄下一個5至6人的小單位,現在已是獨立公司,團隊有7、80人。
雖然規模持續壯大,但,過去7年來都沒有獲利,反倒已陸續投入超過新臺幣5億元的資金,相當於母公司去年稅後淨利約4分之1。
要繼續往前,還是要放棄?是許多新創、新事業都會面臨的十字路口。
「其實我們也時時在檢視該不該放棄?」吳秀蕙坦言,過程中,他們一直不斷省視,自己是否真有競爭優勢?還有,選擇方向也很重要,公司要定位在哪一個產業價值鏈裡?怎樣的商業模式能夠生存?這些都是他們不斷思考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前,他們決議先認清兩點:趨勢、能力。
無人機究竟是不是重要趨勢?該公司引述Drone Industry Insight統計,全球商用無人機,從21年到26年,年複合成長率逾10%,預估總產值近400億美元。其中,物流無人機成長潛力更強,年複合成長率可達15%。
看見趨勢後,他們反問自己,憑什麼切入市場?除了母公司資源挹注,他們也從外部引進不同DNA的人才,如動力機械、微機電背景的團隊,強化實力。
現在,他們已是國內唯一可以全程在臺灣研發、製造的無人機公司,也做出國內第一個全自主──即不用人爲操控,能自主飛行、充電、降落的無人機,比全球無人機龍頭大疆創新走得更前面!
從公家專案累積飛行實績
說服高層,更爭取到樂天
確定有未來性,團隊也有實力。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對外、對內,累積信任,讓路,可以走下去!
首先,是高層的信任。儘管中光電新創事業有來自母公司的資源支持,但攤開成績單時,「大家就事論事,爲什麼投資多年還沒看到進展?」中光電智能機器人董事長薛建秋說,在母公司1年2次的「半年會」上,新創事業無可避免會被當成議題,要舉證到底團隊「做對什麼、做錯什麼、做了什麼調整」,不斷說服高層他們走在對的路上。
再來,更難的是,客戶的信賴。雖然他們的目標,是商用、物流無人機,但也清楚,這不是一蹴可幾的目標,因此決定「慢慢來,比較快」,先從公部門練兵。
「做這些事不是我的目標,我真正的目標是在找尋後面的客戶!」吳秀蕙舉例,如果一開始不是因爲先接下牡丹水庫、石門水庫等公家單位的無人機地形測繪或巡檢專案,也沒辦法證明給KDDI或樂天,「你看,我是真的能飛,我可以飛多久、飛控多穩定,攝影回來的影像多麼地清晰?這些都是你要證明。」
繞了點路,有了基礎,他們才把目光看向海外,主動拜訪日本電信公司KDDI跟日本電子商務巨頭樂天(Rakuten),爭取國際級大客戶。
從小目標累積團隊信心
法規難題,在臺只能練兵
爭取高層跟客戶的信任,固然重要。然而,最最關鍵的是,如何在連續7年都沒有獲利時,仍持續相信自己正在做對的事?且不只一個人相信,而是讓整個團隊一起相信?
薛建秋的答案非常實際:目標不要設得太大,用小成功積累信心!
「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說,2、3年要成爲全世界無人機最大的公司。」他說,公司有一個策略方向,是要做出全自主無人機,成爲無人機領域的專家。爲了達到這個大目標,中間要切割出很多小目標,「在每一個階段設立不同的里程碑,每一個專案的落地,都會積累信心。」他舉例,2021年跟日本樂天,在白馬山偏鄉合作無人機物流。此專案要達成無人機能穩定飛行,且成功載運包裹到山上的目標。
當時,從海拔1200公尺高度將貨物運送到海拔2800公尺,要克服的環境挑戰相當大。任務執行當天,日本時間早上6點、臺灣時間清晨5點,當時還在疫情期間,透過越洋遠距視訊方式進行。
看到自家無人機出現在日本白馬山的天空,飛行在雲海上,讓團隊更有信心,也更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除了一個個的專案累積信心,日常對內溝通也很重要。薛建秋說,平常在跟公司高階主管互動時,就要清楚說明公司爲什麼這麼做?未來是什麼?讓大家有共同的信念跟方向,這個對焦很重要,因爲「方向就像1,努力是後面的0」。
雖然中光電將與統一集團等巨頭在臺灣展開實驗,但無人機送貨能否在臺灣實踐,還有許多挑戰。
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彭文陽認爲,臺灣因爲公路網發達,除非有特殊需求或專案計劃,如偏鄉雷達氣象站、山屋改建等,否則1、2公斤重的小包裹用無人機運送,成本是一大考量。他認爲,許多廠商應是將臺灣視爲「練兵場域」。同業智飛科技總經理楊三品也直言:「理想是很好啦,但實務上跟法規上要克服的問題很多!」
這些,中光電也很清楚。其實不管臺灣或海外市場,無人機物流要走向常態化的服務,都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得先做好準備嘛!」薛建秋說,因爲當機會出現時,纔有能力跟底氣,抓住機會。
商業週刊18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