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賦能到技術向善 “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碰一碰”將智能問詢機器人“裝”進手機,“揮一揮”穿越到虛擬現實中的未來城市,“掃一掃”立即查看AI助理的個性化健康方案……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的融合走向縱深,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30日,全國已備案的AI大模型爲197個,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佔比分別爲31%、69%,行業大模型涉及教育、金融、辦公、政務和醫療等傳統領域,並向傳媒、招聘、家裝、心理等更廣闊的場景延伸,行業大模型的類型愈加豐富。
“隨着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其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越來越重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魏凱在第五屆中國人工智能大賽成果發佈會上表示,需加速行業間的供需對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迅速融入千行百業,從而顯著提升各行業的效率與創新能力。
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新業態逐步形成、應用場景逐步細化,各地在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發展上逐步探索、着力發展,成果初現。
以廈門爲例,“我們非常注重‘人工智能+’的發展。因爲廈門在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芯片、基礎大模型等科技研發方面,沒有特別的‘先天優勢’。但是在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層面,我們着力發展,優勢逐漸顯現。”廈門市數據管理局副局長許文恭介紹。
穿梭在廈門的道路上,每盞紅綠燈的背後都是一個“智慧大腦”,全市信號燈100%聯網聯控,可實現“自動診斷、主動干預、動態控制、效果評價”;走進景區,XR大空間、AI數智人寫真、AR互動活動,在高沉浸、高機動性和高趣味性的交互設計中,遊客體驗電影級視覺效果的“琴島奇遇”;在廈門大學的智慧海洋實驗室,衆多魚類和珊瑚在AI的“注視”下自在遊走,過去需要數日完成的魚類和珊瑚識別,現在不到40分鐘便可完成,識別準確率達99%,海洋生態監測的效率顯著提升……
應用推廣與核心研發雙輪驅動,廈門致力於打通智慧賦能的“大動脈”。“政策層面需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研發和產業應用協同並進。”許文恭表示,廈門市每年5000萬元、最高可補助100萬元的“算力券”持續支持企業研發;人工智能擴大智算規模、拓展智能場景應用的相關補助也逐步下發。
立足當下,真切感受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深刻重構的同時,也需要思考技術的側面。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快速推進,但與之並行的安全保障同樣不可忽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安全與元宇宙部高級業務主管陳文弢表示,要保障人工智能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在保障基本安全的框架下,實現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監管的主要原則;《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 (徵求意見稿)》細化AI生成合成內容的標識準則……近年來,相關部門以政策規範適應人工智能對生產發展的改變,以“善治”促“善智”的步伐穩步邁進。
防止智能攝像頭“偷走”隱私,讓“Al換臉”“AI換聲”無處遁形的網絡安全產品備受關注;AI動態調整策略的數據泄密防護系統研發持續推進……各方協力以技術創新應對人工智能濫用,“以技治技”、技術“向善”的探索逐步深入。
“面向未來,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是推動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魏凱認爲,要堅持應用牽引、創新驅動、生態培育,在堅實的安全保障基礎之上,通過構建先進的開源服務體系形成聯合創新的生態,降低研發成本加速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實習生田可儀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