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邊會|全球約1/3海草牀已消失,探索藍碳交易保護海草牀可能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巴庫、北京報道

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

COP29期間,由綠色金融60人論壇(GF60)與藍色先鋒夥伴聯合主辦的COP29 1.5℃ Talk青年開放麥活動在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館(GAUC Pavilion)舉行。活動邀請到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多國青年暢談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國際合作和金融手段保護海洋資源,促進藍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藍碳是固定在紅樹林、海草牀等濱海生態系統和藻類、海水貝類等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這些生態系統能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海洋中。通過藍碳發展增加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生態修復與碳交易的結合爲海草牀保護帶來了新的可能性。”11月16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項目專員賈子琪在活動上表示。連片分佈的海草又稱海草牀,海草牀是藍碳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自身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外,還能通過攔截作用捕獲大量的碳,並將其埋藏在海洋沉積物裡。

然而,隨着海水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加劇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它們正面臨着日益嚴重的威脅。據統計,自1990年以來,全球海草牀以每年7%的速率在減少,約有三分之一的海草牀已經消失。我國的海草牀也遭到嚴重破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在採訪中獲悉,海草牀佔全球海洋麪積不足0.2%,但每年貢獻約10%的海洋有機碳埋藏,是全球藍碳(海洋碳匯)的重要貢獻者。

海草牀憑藉其碳匯能力,成爲藍碳市場中未被充分開發的資源。通過量化修復後的海草牀的碳儲量,可以將其納入碳交易體系,從而創造經濟激勵,爲修復項目吸引資金。

“通過科學評估測量海草牀的碳儲量和碳匯能力,利用這些數據推動將藍碳納入政策框架和碳交易市場。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模式,讓生態修復既能爲全球氣候目標做出貢獻,也能支持經濟增長。”賈子琪介紹。

天津合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李璦介紹,天津市濱海新區的海岸線全長153公里,海域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海邊有着泥濘的灘塗。“再小的個體都是可持續的參與者,溼地淨灘、候鳥救助、生態保護倡導活動等需要更多人的切實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