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實數深度融合 共話互聯網基礎資源創新發展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申佳平)11月30日,2024(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在北京召開。多位院士專家圍繞“築牢互聯網絡根基 促進實數深度融合”主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當前,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正在成爲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單忠德在致辭中指出,要加快前瞻佈局,聚焦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移動通信、先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強化科研攻關,加快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技術攻關,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要深化融合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在製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增強產業升級新動能。要堅持底線思維,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持續提升互聯網基礎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鍛造安全保障硬實力。要拓展國際合作,深化數字領域國際共識,提升網絡空間話語權,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夏在致辭中指出,互聯網基礎資源在網絡強國建設進程中發揮着重要的基礎作用,要進一步強化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推動下一代互聯網、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推動中文域名、工業互聯網標識和網絡尋址解析等的研究和實踐應用。要與國際互聯網社羣廣泛互動,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總裁羅嘉榮在致辭中表示,APNIC通過分配IP地址和AS號碼等互聯網數字資源,支持亞太區互聯網發展,並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密切合作,共同推動中國IP地址資源發展。他指出,IPv6作爲替代IPv4的新一代IP協議,可以滿足5G、物聯網的海量地址分配需求,是萬物互聯的基礎,應大力推動IPv6部署和應用,共同促進IPv6生態鏈不斷走向成熟。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域名、網址和IP地址等是傳統數字基礎設施尋址的依據。當前,人工智能驅動數據基礎設施和算力網絡加速發展,數據基礎設施軟硬件及元數據成爲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數字資源。AI時代擴展了數字資源的管理範疇,應重視智能體小程序標識和元數據標識的需求,創新網絡數據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模式,支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指出,變革網絡構建模式成爲未來互聯網發展的前沿問題,要探索從網絡結構、安全體系、根服務架構等研究入手,破解現有網絡架構制約安全、效率的挑戰。要抓住天地一體網絡發展機遇,以天領地,探索新型衛星網絡架構及其資源利用,協議交互、域名服務等新方式,爲發展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衛星互聯網新賽道奠定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宏科指出,軌道交通、低空產業等特殊行業應用的新需求新挑戰驅動互聯網技術向高移動、高可靠、低延遲等更高目標發展。需要深入探索在現有網絡基礎上,創建新型互聯網體系架構,滿足國家和行業需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登國指出,網絡空間安全是一個長期演進、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新問題隨着新場景、新技術不斷出現。要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彈性安全能力,充分發揮彈性安全技術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數據安全防護和治理能力,重點圍繞敏感數據的竊取、破解、篡改等攻擊活動,保障數據全生命週期安全。要提升新技術應用風險評估能力,高度重視新技術應用帶來的安全隱患和潛在風險,切實提升對抗能力和防護水平。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主持工作)孫德剛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基於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爲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升級換代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要構建安全高效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提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科學數據中心、野外臺站數據傳輸、存儲、計算、共享能力,支撐重大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創新產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劉鬱林指出,實數深度融合對互聯網基礎資源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支撐大帶寬、低時延、確定性的網絡服務能力,跨域連接、動態調度、彈性擴展的算網一體能力,高效交互、自主適配、融合賦能的智能協同能力,以及主動感知、高效擴展、協同防護的安全保障能力。紮實推動互聯網基礎資源高質量發展,要重點加強三方面創新,一是加強技術創新,構建基於域名的下一代互聯網一體化標識服務體系;二是加強服務創新,優化國家頂級域名核心解析服務,積極應對第二輪新通用頂級域開放,開展天地一體網絡域名服務體系研究;三是加強機制創新,充分發揮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創新推進組作用開展聯合攻關,積極承辦IETF、ICANN等國際組織會議,不斷深化國際合作。

據瞭解,本屆大會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共同主辦。會上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基礎資源工作委員會”“公共互聯網反網絡釣魚工作組”“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創新推進組”,舉行了“CNNIC智庫+”啓動儀式,發佈了專項研究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

報告顯示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用戶規模達2.3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