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西《行旅》 獻給天上的兒子

崔西與女兒及已故兒子聯展。(鄧博仁攝)

崔西將拜訪日本私人美術館的所見所聞集結出版成《行旅》一書,獻給天上的兒子。(鄧博仁攝)

崔西兒子的故事曾登上中國時報頭版,她至今仍保留着報紙版面。(鄧博仁攝)

《行旅》這本攝影書的產生,是作者崔西對藝術愛好的實踐,也是身邊許多年輕世代帶給她的啓發與勇氣。

崔西的兒子俊瑋罹患罕見疾病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六歲病發後以輪椅代步,熱愛生命的他曾榮獲總統教育獎及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日本美術館巡禮計劃」的啓動,源自俊瑋於2019年離世後,身爲母親的她有着一顆無處安頓的心,在好友們的鼓勵下,展開一個人的旅行,重新調適心情,重整生活的腳步,修復自己,也期盼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與方向。

熱愛藝術的崔西,最吸引她的景點是美術館。她發現離臺灣最近的日本私人美術館的量體十分可觀,因爲這股吸引力,崔西開始有規畫拜訪日本各大私人美術館的想法。

2020年初Covid-19疫情升溫讓許多人的計劃都按下了暫停鍵,崔西在近兩年的時間,將手邊的藝術畫冊和相關圖書翻閱了一遍。《攝影的精神》和《藝術的慰藉》這兩本書,啓動了她想要好好拍照的念頭。

其中《攝影的精神》作者傑瑞.貝傑(Gerry Badger),本身是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引用包浩斯學院大師摩荷裡.納基(Moholy-Nagy)近一百年前的名言:「未來的文盲,就是不懂攝影的人。」這句話乍看讓人驚嚇,原來攝影這個媒材是可以充滿更多樣的想像力。而《藝術的慰藉》作者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鼓勵人們將藝術視爲一種療愈的方式,「讓藝術爲人生中許多的問題提出強而有力的解答,甚至是解決方法」。

2022年底疫情暫歇,崔西決定在探尋藝術的同時,自己也要進行一場關於觀看的創作形式,拿起跟表弟借的FM2相機,裝上黑白底片,配上手機,展開一個人的藝術療愈之旅。

收斂性的特質,深深吸引着崔西,她在不熱悉技術的狀況下,靜心的觀賞,慢慢地拍照。「當代攝影藝術給素人一個絕佳的創作機會,可以無拘束的學習和表現自己的觀看方式,尤其在參觀美術館的過程中,心中涌現的驚喜與感悟……」因爲身邊沒有旅伴可以訴說,崔西將所有的情緒都納入拍攝的畫面中,將探尋、敘事與抒情等,構成照片的內容與方式。美術館周遭的樹、裝置、建築,都成爲崔西用相機和眼前對話的對象。

以日本「植田正治美術館」爲例,這是著名建築師高鬆伸所設計,他將建築物以抽象與具象交叉呈現融入,迴歸植田正治(Shoji Ueda)創作時的精神表現。崔西在植田正治美術館的二樓看到一面美麗且超現實的窗景,玻璃遠方可看見一面大山,室內靜置了水,從水面上可看到反射出遠方的「大山倒影」,加上玻璃上一頂帽子與背景的大山相呼應,當下體驗到植田正治一生的攝影特色。

「許多私人美術館就是個藝術品,從建築設計與庭園規畫到與社區經營的連結,都是經過價值選擇和深思熟慮的規畫,深深體會到日本自大正時期就將觀光視爲國家重要產業來發展,在文化行銷規畫的經驗非常豐富完整,所以日本私人美術館的設置,也同樣是實體觀光上重要的一環。」在出版後崔西回憶整個旅行過程,做出回想。

崔西寫這本書除了獨自一人的旅行探索外,很大的支柱就是她的兒子與女兒。她將這本集結親情、友情和勇氣的書,獻給天上的兒子,「媽媽依然延續着他對這個世界的熱愛」。她也特別感謝女兒雅資,在工作繁忙之中爲焦慮的媽媽編輯此書,即時展現孝心,也帶給媽媽重新出發的勇氣。

書籍出版後她完成一個很大的心願,與兒子及女兒一起聯展,展出兒子生前的畫作及來自多方的祝福卡片,並將他所有的病歷與居家照顧的生理紀錄與醫療器材也化爲裝置藝術,宣告生命勇者永恆的歸處;另外,也展示女兒的手作刺繡與手繪麥克筆紙張作品,呈現北漂孩子對工作與生活的感觸。

崔西希望能將喜愛的事物透過行動傳遞下去,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也讓更多人生精彩故事持續發酵,感染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