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江湖“變天”,錢要去哪兒

2024年,多項高息攬儲的“窟窿”被堵上。進入5月,存款掛牌利率將迎新一輪下調的消息再度撩撥儲戶的神經,理財觀念保守的小慧(化名)最近又在某股份行鎖定了一筆5年期定期存款,雖然年利率只有2.65%,也已經高出同類型機構不少。

從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協定存款、大額存單利率下調,到保險資管存款計入方式、“手工補息”被規範,再到部分長期限大額存單停售、智能通知存款等創新產品下架,存款江湖上高息品種正在陸續“消失”。

最近兩年,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協調引導下,個人零售存款成本已得到明顯壓降,但對公存款成本不降反升,其中的“超自律”成分較高。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息差壓力下,銀行負債成本還將持續壓降,存款利率繼續下行也是趨勢,但新一輪掛牌利率調整“可能沒有那麼快”,在新的“誘因”出現之前,優先對非掛牌利率的不合理部分進行調整,有空間也有必要。

近些年,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未來,資產端利率向負債端利率的傳導和聯動將更加順暢。

但在當下,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到的貨幣政策失靈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對於無債務羣體來說,利息收入持續削減會否加劇消費及投資保守心理,從而抵消低息政策的效果?有專家認爲,綜合來看,降低存款利率的意義一方面是直接促進消費與投資,另一方面是爲銀行支持實體經濟騰挪更大空間,所謂的“副作用”還難以評判。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存款利率下調後,儲戶的錢要放在哪裡?這對資管新規下的資管市場和龐大的財富管理市場來說,可能是一筆“潑天的財富”,但也是巨大的考驗。小慧就說,她會考慮“存款搬家”也已經有所行動,但自己保守的風格難以改變。

存款江湖“變天”了

最近,部分股份制銀行停售中長期限大額存單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而縱觀多數國有大行和股份行手機銀行APP,過去最搶手的3年期大額存單要麼“貨架”空空,要麼額度售罄,2年期產品也變得稀有起來。

存款市場上另一則消息是,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大連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宣佈將於5月中下旬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從部分銀行的表述來看,這是因爲去年5月出臺的監管政策,至今一年過渡期結束。

作爲傳統通知存款的創新產品,智能通知存款不僅實現了高於普通活期存款的利率和較定存更爲靈活的期限,還具有自動轉存功能,過去被視爲銀行大額攬儲的一大利器,但在激烈的競爭中不乏亂象。除通知存款外,近期也有部分銀行對協定存款利率進行了調整,該產品也是對公領域的攬儲利器。

去年5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對這兩類“類活期”存款進行規範,要求銀行調整協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上限,並要求停辦不需要客戶操作、智能自動滾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其中,國有銀行(特指工農中建四大行)、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加點上限分別爲10BP和20BP。

回顧今年,一些高息存款“隱秘的角落”也逐一被監管點名。除個別省份對保險資管存款計入方式進行規範外,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向成員機構發文,指出部分銀行通過“手工補息”等方式,變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承諾並支付高息,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果,要求各銀行自查並於4月底前完成整改。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是在堵高息攬儲的“窟窿”,主要背景還是在於保衛銀行淨息差。2022年以來,國內主要銀行先後四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其中,國有大行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掛牌利率在2023年分別下調了20BP、50BP、65BP、65BP,掛牌利率普遍降至2%及以下,執行利率最高降至2.35%左右,股份行定存掛牌利率最高也降至2%邊緣,執行利率多數不超過2.65%。

但券商及銀行財報數據均指向一個事實,即近兩年零售存款付息率下降明顯,對公效果不及預期甚至利率不降反升,定價剛性特點更爲明顯。從今年以來的行業調整方向來看,重點也轉向以對公存款爲主的大額品種,規範高息攬儲無序競爭,拉平各行、各存款品種的利率水平。

以部分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爲例,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工行、農行、建行、交行、招行、平安、中信去年對公存款平均付息率均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活期存款成本普遍上升,而定存成本方面,建行、郵儲、中行下降,工行、農行、交行、招行、平安、中信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相比之下,9家樣本銀行中,個人定存、活期平均成本分別有7家下降。

利率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

當前,銀行息差下行壓力依然嚴峻。2023年,中國銀行業的平均淨息差降至1.69%,較2022年末下降了22個基點,突破《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中合意淨息差1.8%的臨界值。另從上市銀行年報及一季報來看,因爲一季度貸款重定價較爲集中,雖然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調整,但不少銀行單季息差降幅走闊。

息差“保衛戰”打響,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持續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存款利率繼續下行的趨勢毋庸置疑。但對於小慧這些普通儲戶來說,如今很怕聽到這類消息,剛剛告別了存款利率3%的時代,眼下離2%也越來越近。

進入5月,新一輪存款利率調整將至的消息又讓小慧緊張起來。回顧2022年,主要金融機構的四輪掛牌利率集中調整分別發生在9月、6月、次年9月和12月,加上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不少分析認爲,新一輪存款利率調整也不遠了。

不過,多位金融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繼續壓降銀行負債成本是趨勢,但新一輪掛牌利率調整可能沒有那麼快到來。“這需要一定的‘誘導’因素,不是那麼簡單的邏輯。”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負債端存款利率的調整最終取決於資產端的收益率,同時受到其他負債業務的影響,因此還要看MLF(中期借貸便利)、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等變化情況。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十多年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2022年以來的幾輪利率調整,也體現出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回顧來看,2012年,央行允許存款利率適當上浮;2013年,央行指導建立起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2015年,央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誌着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理基本放開;2019年,央行推動LPR改革,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到了2021年,我國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由基準利率乘以一定倍數,變爲在基準利率上加點形成,消除槓桿效應;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引導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參照市場利率變化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當前銀行對負債成本壓降的重點在非掛牌利率範疇,這部分依然有調整空間和必要。尤其去年以來企業活化資金減少,長期限、高成本定存持續增加,是加劇銀行業息差壓力的主因。

“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有助於改善零售存款成本,但對企業端影響不大,因議價能力差異存在相對普遍的‘超自律’行爲。”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認爲,由於機構客戶、大企業客戶議價能力相對較強,商業銀行出於“穩存增存”需要,對核心存款穩定訴求較強,會通過事前承諾、到期“手工補息”等方式爲重點企業客戶提供超自律上限的優惠利率水平,特別是對個別企業存款高度集中的銀行更是如此。而部分企業存款利率過高與貸款利率畸低並存,導致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表虛增,資金出現沉澱空轉套利。

國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認爲,2024年初以來,由於銀行信用派生貨幣增量下降,存款新增規模同比少增;同時,由於實體部門增加了理財和債基等金融產品配置力度,一般存款有所分流,因此開門紅壓力下銀行不得不加大攬存力度,高息攬存(手工貼息或者以利息之外的費用補貼形式)現象進一步加劇。

對於2022年以來存款利率多次下調,但銀行業淨息差仍處在下行軌道,郵儲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尚航飛今年3月撰文指出,主要原因可能有三點:一是貸款利率下降幅度大於存款利率;二是存貸款重定價節奏存在差異;三是存款定期化趨勢延續。

尚航飛進一步指出,存款利率下調主要集中在2023年,中長期存款可能需在未來幾年逐步到期滾存後才能反映到當期淨息差;反觀貸款端,一般是在下年年初或貸款發放日重定價,重定價速度相對較快。

還有多少下行空間

從貸款降幅和存款降幅來看,去年12月,我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83%,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爲3.75%,同比降0.22個百分點;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3.71%,同比降0.46個百分點,結束倒掛。

2022年4月最後一週,全國金融機構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爲2.37%。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已降至2%左右,較去年同期下降約0.3個百分點。

“爲了緩解淨息差下行壓力,預計2024年存款利率或出現多輪下調,此外,銀行會繼續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隱性成本。”王劍在研報中作出如此判斷。

國信證券固收分析師董德志此前就表示,當前政策利率調整已經體現出貨幣政策的新思路,存款利率有望階段性成爲“利率錨”。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面臨的主要約束是呵護銀行淨息差的同時,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這意味着在這一階段存款利率將扮演比政策利率更爲重要的角色。

對於未來存款利率還有多少下調空間,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爲,這主要取決於資產端收益情況,很難一概而論,但標準之一是息差何時企穩。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表示,市場化調整機制下,不同銀行業務發展定位、資產負債結構、市場營銷策略等方面不同,存款利率調整的節奏和力度存在一定差異。

根據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要求,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爲代表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尚航飛認爲,存款利率調整可能成爲未來常態化的政策選項,但具體調整方向和幅度可能取決於經濟復甦進程和市場利率走向、銀行淨息差和利潤增長趨勢、投資產品的“比價效應”等因素。

基於銀行業息差仍然承壓,尚航飛判斷,目前存款利率下調力度或許還不能完全抵消貸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定期化對銀行業淨利息收入的衝擊,存款利率可能還有較大下調空間。但“若未來我國經濟增長大幅改善,不排除貨幣政策可能出現邊際變化,影響市場利率走勢,存款利率下調空間可能會隨之收縮。”

不過,上述資深分析人士認爲,在存款利率之外,當前重點考驗的是銀行負債成本的主動管理能力。從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透露的信息來看,不少銀行都將重點放在了調整資產負債尤其是負債結構上。

比如,建設銀行管理層透露,考慮到年內資產端LPR可能還有一定下行空間,今年將花更大力氣放在控制負債成本上,該行已經加大了對一級分行的考覈,對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加大控制,同時繼續控制成本較高的同業負債。

另有中國銀行高管表示,今年對高成本存款的壓降力度會非常大,包括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三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同時,該行制定了一些合理的增長目標,對高成本存款的佔比會有適當控制。

未來錢要去哪兒

關於存款利率調整空間和節奏,尚航飛還間接提到了銀行的攬儲壓力。

在他看來,從市場表現看,資本市場波動以及與此有關的理財、基金等產品的吸引力相比以往有所下降,疊加客戶投資風險偏好降低,存款“被迫”成爲客戶避險的主要產品,現階段下調存款利率對銀行存款穩定性的衝擊預計較小。所以,短期看各類投資產品的“比價效應”可能還不是存款利率繼續下調的主要制約因素。如果未來資本市場行情好轉,較低利率存款的吸引力邊際下降,可能出現“存款搬家”現象。

作爲一位理財保守型的“資深”儲戶,小慧已經打算分散一部分儲蓄到理財產品,但大頭依然在定期存款。“基金暫時不會考慮了,儲蓄型的保險是可選項。”小慧對記者說。

從數據來看,存款利率雖然明顯下降,但居民的儲蓄意願沒有明顯減退,依然站在高位。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人民幣存款總量向300萬億元大關邁進,不過增長步伐正在放緩——新增人民幣存款11.2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少增4.1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非金融企業存款分別同比少增約1.3萬億元和近3萬億元。

同期,理財規模的回升也被市場視爲蹺蹺板效應顯現。據中信證券統計數據,4月理財規模環比增長約2.3萬億元至28.63萬億元,環比增速爲8.74%。對此,不少分析師提到了理財收益趨穩、存款降息、“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爲被禁止等,並對年內理財規模給出了突破30萬億元的預期。

但隨着資管新規帶來信託、理財市場變化,加上資本市場表現不佳,很多像小慧這樣的保守型投資人更多是迷茫。

董希淼提示,在各類資管產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者應儘快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總體而言,投資者應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來綜合進行資產配置。如果希望獲得較高收益,那麼應承擔更高的風險;如果不希望承擔較高的風險,那麼應該接受較低的收益。投資者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儲蓄國債等產品。

但對於存款利率繼續下行的效果,市場也有不同的聲音,擔憂包括信貸資產荒下加大銀行買債空間,無債務羣體因爲利息收入減少,消費投資更加保守,從而抵消低息政策效果等。

對此,董希淼表示,一般情況下,無風險收益下降會促進消費和投資,同時存款利率下行有利於爲銀行支持實體經濟騰挪更大空間。曾剛認爲,儲戶在存款之外存在多種理財選擇,但銀行在加大信貸投放且資產風險可能提升的情況下,保持息差和盈利穩定就更爲重要,要綜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