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轉身,冷暖自知

行業趨勢怎麼樣,大廠財報看端倪。最近幾天,阿里、騰訊、百度等科技大廠相繼披露2024年一季度業績。延續兩個月前“炸裂”的2023年年報,大廠的2024年一季度有着相對穩健的步伐。

騰訊和百度的營收利潤都是雙增,尤其扣非利潤,跑出了超過20%甚至50%的高增速;阿里巴巴過去一年數度調整,反映在利潤上不太美麗,但CEO吳泳銘依舊對業務增勢頗爲滿意。他說:“戰略見效,阿里正在重回增長軌道。”

同樣滿意的還有馬化騰和李彥宏,儘管利潤增速不一,穩健增長就是硬道理。

而大廠找回狀態,比數據全面爆發更重要的是,能呈現戰略轉身的清晰半徑。區別於過往,轉身之後新層次新方向的成功,足以讓他們相信自己觸碰到了未來。

之於騰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船票”多年的微信,終於有了“飯票”的味道。從微信生態衍生出來的視頻號及搜一搜廣告、小遊戲平臺服務費、視頻號商家技術服務費,讓騰訊一季度真金白銀地支棱起來。

百度的非在線營銷增速,跑贏在線營銷增速。後者是起家業務,而前者涵蓋了智能雲、自動駕駛、大模型等“all in AI”的決戰未來,也是百度最喜歡傳遞給外界的飛槳平臺、蘿蔔快跑、最炙手可熱的文心一言。

阿里的關鍵詞淘天、雲(AI)、海外,反覆提及的就是增長,雙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

逐一比對脈絡自明,BAT在意並努力呈現的新層次,都能找出一個別人的孩子。視頻號與抖音,淘天與拼多多(海外),文心一言與百模大戰……壓力就是動力的轉化,淋漓盡致。

大廠過往十多年的舒適區,太舒適了。騰訊的遊戲生態、百度的搜索營銷、阿里的貨架電商,接近無敵的存在。而競爭對手或者新創業者的不舒適,就想盡辦法蹚出新賽道,反過來讓大廠的舒適區體驗感頓無。

此消彼長之下,炸裂數據背後是大廠找回狀態的委實不易。因爲找回是兩個動作:找和回。找什麼?怎麼找?能不能找到?找到後回不回得來?何時能回來?沒有規模效應和經驗優勢的碾壓,不啻於二次創業。

有分析人士把財報裡員工人數的增減,作爲大廠負重前行的最好詮釋。但箇中苦楚,又豈是四個字“降本增效”所能涵蓋:股價的波瀾會動盪人心,業務斷腕的取捨此起彼伏,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又一次先下對了注……

既然是二次創業,就要遵循創業共通的規律,一個季度甚至一年兩年的數據向好,大概率保證不了長遠勝利。競爭的魅力也在於此,新賽道的早期並不存在一騎絕塵,你表現不錯,對手就會更加努力。領跑者反覆更替,考驗技術又考驗心態。

大廠轉身,冷暖自知。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