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七日談︱溫彬: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2023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2%,超出預期目標。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分別帶動4.3、1.5、-0.6個百分點,其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在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着基礎性作用;而出口和房地產投資則分別下降4.6%和9.6%,成爲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展望2024年,我們認爲政府預期增長目標仍爲5%左右,與去年保持一致。這既是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工作總基調的具體體現,也是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穩定就業、防範風險等內在要求。一方面,保持較快增速是滿足新增就業的客觀需要。隨着我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業彈性係數提高,服務業對就業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據測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人以上。今年新畢業大學生高達1179萬人,較上年增加2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需要保持較快經濟增速,着重解決年輕人失業率較高的結構性問題。另一方面,保持較快增速也是宏觀槓桿率穩定防範風險的必然要求。爲了抑制債務過快上漲,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最近兩年,爲了應對疫情影響和總需求不足,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2022年M2和社融增速分別爲11.8%和9.6%,名義經濟增速爲4.83%;2023年M2和社融增速分別爲9.7%和9.5%,名義經濟增速爲4.64%,在信用擴張顯著高於名義經濟增速的情況下,我國宏觀槓桿率連續兩年提高,2023年末達到287.8%,較2021年上升25個百分點,迫切需要提高名義經濟增速,穩定槓桿率。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我國2024年經濟增速分別爲4.5%和4.6%,今年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回到潛在增速並不容易,需要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出臺更多的擴張需求政策。與去年相比,我國經濟增長動能或將更加均衡。從外部看,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中美貿易脫鉤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仍將承壓,但美歐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市場補庫存需求上升,對全球貿易帶來拉昇,WTO預測2024年全球貿易增速爲3.3%,較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我國對外出口形勢會有所改善;隨着房地產支持政策落地,房地產投資和銷售降幅趨於收窄,製造業和基建投資將保持穩定,投資和淨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將高於去年。

今年開年以來,經濟運行大體平穩,景氣度有所回升。生產穩中向好,消費繼續回升,出口邊際轉好。

一是工業生產表現強於季節性。1月PMI中的生產指數從上月的50.2%升至51.3%。開年首月,各地企業節前趕工,疊加出口回暖影響,工業生產穩步向好。1月以來整車貨物流量指數、公共物流園吞吐量、快遞企業分撥中心吞吐量等貨運指標環比回升,高爐、煉油廠、甲醇、純鹼、PTA、汽車輪胎全鋼胎開工率均有所回升。

二是消費繼續保持回升態勢。1月汽車產銷兩旺,分別完成241萬輛和243.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2%和47.9%。1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爲50.1%,重新站上榮枯線,明顯好於季節性。受春節節前效應等因素影響,與出行消費相關的服務行業市場活躍度較強,國內航班平均執行率、四大一線城市地鐵客運量均有所回升。

三是貨物出口現轉好跡象。1月PMI新出口訂單環比上漲1.4個百分點至47.2%,大幅好於季節性,1月美、歐、日、韓等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PMI指數同步回升,帶動全球需求回暖。但受紅海緊張局勢升級的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運價持續上漲,或對出口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不過,預期偏弱和物價偏低等問題仍需高度關注。從企業部門看,1月製造業PMI中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下降1.9個百分點至54%,這是2023年1月以來的次低水平。其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下降3.9個點至47.5%,去年1月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從居民部門看,去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爲87.6%,爲歷史水平的3%分位。2023年四季度居民消費傾向爲74%,僅高於2022年,爲歷史同期次低水平。物價水平仍處於低位。今年1月份,受上年同期春節錯月高基數影響,CPI同比下降0.8%,環比上漲0.3%;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PPI同比下降2.5%,環比下降0.2%,反映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

爲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需要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財政政策方面,要適度加力,繼續提高中央財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建議分別爲3.5%和4萬億元,並在重點工程、民生支出等方面提升財政資金使用質效。同時加快政府債券發行和財政支出節奏,前置發力,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帶動民間投資和消費回升。

貨幣政策方面,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鬆預期的背景下,國內貨幣政策掣肘減少,可以更加聚焦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今年2月5日,降準落地,從全年看仍有降準的空間和必要,不僅有利於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而且可以優化銀行體系資金結構、降低負債成本,引導銀行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儘管2023年已先後兩次下調名義利率,但因爲GDP平減指數下降0.54%,實際利率降幅有限,因此可繼續下調名義利率,確保實際利率水平穩中有降。同時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精準有效地支持“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等領域。

此外,還應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值班編輯:Z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