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血便衝急診找不到病因 吞「膠囊內視鏡」定位小腸出血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天佑說明膠囊內視鏡。(圖/亞東醫院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51歲楊小姐出現大量血便已經4天,趕往急診就醫的時候已經呈現嚴重貧血,經過緊急輸血仍沒有起色。3天來做了胃鏡大腸鏡、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都找不到病因,仍持續出血,後來改吞服「膠囊內視鏡」,微小的攝影機隨着腸道蠕動終於在小腸位置找到出血點,醫師也才順利的進行止血治療。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佑表示,小腸最常見的問題包含出血以及腫瘤無法透過大腸鏡以及胃鏡來檢查,且因爲小腸長度長達6公尺(佔消化道總長度60至70%),一般做小腸鏡得分成兩部分,分別從嘴巴肛門進入,但也只能各看小腸前後的三分之一,讓有些位於中段病竈可能被忽略。

▲膠囊內視鏡大小比例。(圖/亞東醫院提供)

更糟糕的情況是,在不知道病竈位置時,外科醫師可能得用剖腹手術,開出20~30公分傷口之後,把小腸拉出身體,一點一點的檢查,找出問題。如此一來開刀時間延長,加上傷口大、麻醉風險,對患者都相當不好。現在則有「膠囊內視鏡」則可以找出、定位小腸病竈,協助醫師決定後續是用小腸鏡或者手術治療,即便開刀,因爲已知位置,風險少了很多。

黃天佑解釋,「膠囊內視鏡」是約10元硬幣大小的膠囊,包覆着攝影鏡頭,患者將它與開水吞服之後,另在腰間配戴接收器,內視鏡就會順着腸道蠕動持續拍照8至15小時,並在1天內糞便排出。在體內的期間,患者可以離開醫院,日常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隔天再回醫院回收接收器,判讀影像即可。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與個案。(圖/亞東醫院提供)

膠囊內視鏡的技術從10年前開始發展,一直到最近一兩年纔在臨牀應用較爲普遍。國內從今年三月開始有條件健保給付,如果符合本身有小腸症狀,經過兩次胃鏡、兩次大腸鏡以及一次電腦斷層檢查,仍無法找出疾病原因時可以健保給付使用。

黃天佑提醒,民衆若有黑便、長期腹痛、吃不下、吃不好、體重減輕等症狀,懷疑是小腸出血或小腸腫瘤,或者偶爾有腸胃道大出血,以及有大腸癌胃癌家族病史的人,建議可以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到造成不適的原因,或者身體較虛弱者,或者不想進行會有不適感覺得胃鏡和大腸鏡的人,就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可以更加舒適和更加全面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