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柴繼傑、周儉民等8人獲獎

大陸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柴繼傑、周儉民等8人獲獎。(未來科學大獎官網)

中國大陸2023未來科學大獎得獎名單16日上午10時許揭曉,三項大獎分由8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獲獎。其中,柴繼傑、周儉民因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因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爲人工智慧做出了基礎性貢獻,獲得「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官網顯示,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羣體共同發起。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其中,「2023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柴繼傑、周儉民,獎勵他們爲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植物病害的爆發對社會文明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目前,全球糧食產量的 40% 可因植物害蟲和病原體而損失。20世紀40年代植物抗性位點的發現表明植物具有先天免疫機制。1994 年,植物抗性基因的複製從分子上證明了這一假設。這些抗性基因編碼核苷酸結合域和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的免疫受體,構成了植物針對多種病原體和某些昆蟲的主要免疫機制。然而,這些免疫受體如何啓動植物的防衛反應一直是個謎。

通過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繼傑和周儉民確立了由免疫受體啓動的抗病小體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他們發現抗病小體是由免疫受體蛋白在識別病原體效應子後形成的多組分複合體,並發現這種複合體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應包括程式性細胞死亡,從而保護植物免受感染。這個發現將帶來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授予柴繼傑和周儉民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解析植物先天免疫機制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柴繼傑,1966年生於中國遼寧,1997年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博士學位。

周儉民,1964年生於中國四川,1994年獲得普渡大學園藝系博士學位。

「2023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陳仙輝,表彰他們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超導體作爲一種量子材料,其獨特的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資訊、醫療、交通和電力等領域帶來深刻變革,有極大的應用前景。傳統的超導材料達到超導狀態的轉變溫度都很低(低於-230攝氏度)。高溫超導材料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超導現象可以存在的溫度範圍。一方面這爲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揭示出形成超導現象的物理機制的複雜性。

趙忠賢和陳仙輝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和發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兩大類:銅氧化物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在銅氧化物方面,趙忠賢領導的團隊獨立發現了第一個液氮溫區的超導材料。在鐵基超導體方面,陳仙輝研究組首先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麥克米蘭極限之上,證明鐵基超導體確實是非常規的高溫超導體,而趙忠賢研究組創造並保持了在塊狀材料中超導轉變溫度的記錄。在提高超導轉變溫度的同時,趙忠賢和陳仙輝對於高溫超導的物理機制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推動了高溫超導領域的發展。

趙忠賢,1941年出生於遼寧新民,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

陳仙輝,1963年出生於湖南湘潭,1992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電腦科學獎」得獎人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獎勵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爲人工智慧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深度神經網絡推動了人工智慧的革命和發展。其中,增加神經網絡的深度是在許多人工智慧應用中帶來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獲獎團隊提出了深度殘差學習,使神經網絡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獲得以前難以實現的能力,促成了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獲獎工作是四位獲獎者在2012至2016年間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的。

何愷明,北京清華大學學士(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11年)。

孫劍,西安交通大學學士(1997年)及博士(2003年)。

任少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6年)。

張祥雨,西安交通大學學士(2012年)和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7年)。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35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電腦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做出了原創性且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