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教育這麼卷!北大醫院兒童精神科每天擠滿青少年

大陸教育這麼卷!北大精神科每天擠滿了十幾歲的小孩。照片爲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藍孝威攝)

據大陸自媒體《miki粥》報導,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滿爲患。大部分是13-16歲的青少年,休學的人也越來越多。

很多家長不理解,現在的小孩精神壓力哪裡來的這麼大?他們除了讀書啥也沒幹啊!全是當爹媽的窮盡心血操心升學,百折不撓奮力託舉,精心打點衣食住行,竭盡所能滿足物質需求…

結果,孩子竟然崩潰了?

孩子崩潰的表現,也讓爹媽匪夷所思。作者說,前兩天朋友來家裡玩,一家4口只來了3人。作者問朋友,「啥情況啊,咋不讓老大跟着來呢,一個十來歲的小孩放他自己在家幹啥?」

朋友搖搖頭,說是兒子自己不來。本來都已經穿好了衣服和鞋,但全家出門的時候,他一個人站在門口不動。讓他出門,他啪啪掉起了眼淚,怎麼都不邁出大門。問他爲啥掉眼淚呢?他說,因爲媽媽逼他出門。

朋友一臉無奈,天地良心啊!她這個當媽的真的啥也沒幹,就是跟兒子說,今天去媽媽的朋友家而已。然後,兒子的精神就突然崩潰了。

她老公起初還有點不信,詢問妻子,兒子是不是在演戲?因爲兩口子精神茁壯,經過風風雨雨的磋磨,職場裡抗挫又耐打。在他們的認知裡,只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沒聽過不想出門就要掉眼淚的。

作者說,只是掉眼淚就不錯了。現在的小孩情緒脆弱起來,有的連命都不要。

有一名高二男生遇到嚴重的心理問題,後來諮詢北大精神科醫生,揭開了他想不開理由——父母進他的房間,從來不敲門。並由此得到了一個結論,「他們不尊重我,可以隨意決定我的一切」。爲了這個理由,男生數次爬上了頂樓⋯⋯

教授爹媽聽了當場就懵逼了:什麼時候進自己家的門,還要敲門了?況且就算爹媽不敲門,那也可以交流,不至於跳樓吧。在他們的眼裡,這又不是切膚之痛、滅頂之災…

餘華的《活着》裡,祖上兩百多畝地敗光的福貴,經歷了戰火、貧窮、飢餓,不該死的親人紛紛離去的厄運,就剩一頭老牛還能堅強活下去,你生活在小康之家,好吃好喝爹媽供着,唸的是全國最好的學校,怎麼還能想不開?

但從不用爲吃穿發愁的小孩就是很難受:活着彷彿提線木偶一樣被爹媽擺佈。從小被規畫好的學業,每天按部就班地執行,耳邊永遠是「對你好」的碎碎念,但結果永遠是「如父母意」的選擇。沒有一刻真正屬於自己。甚至包括生命,也當成了兒戲。

父母奮力託舉,窮盡人生爲了下一代奮鬥,攢錢賣房把小孩送進清華、北大、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史丹佛,最後多半得到的只有「瞧不起」和「怨懟」而已——

之前有個麻省理工學院的男生畢業三年一直啃老,生日收到媽媽十萬美金的禮物,連發35條推特,憤怒爹媽給了太多經濟支持⋯⋯「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靠金錢來維繫,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別讓我爸媽不高興,這樣我就一直不會缺錢花。」「我想去看心理醫生,我想確定『爸媽給我錢是因爲他們愛我』。」

很多家長覺得小孩學習差,心理壓力大,其實學霸的心理更容易崩塌。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求助作者,說小孩托福考了100+,低於預期10分,想找個好一點的老師快速提分。分析了小孩的學習狀態,作者給家長匹配了循循善誘型的名師,然後就把這事兒放下了。

作者前兩天突然想起這件事,按照原定的學習計劃,小孩應該10月就完成託福了,不知道成績能不能達標?於是跑去找老師打聽情況。

老師說,小孩學的挺好的,本身就是個優秀的孩子。但⋯⋯就是有一點兒擰巴(鬧彆扭),就是不想早考早出分。

作者問爲啥?是怕榨汁機一樣的媽。小孩說自己考105,媽媽就讓她考110,考了110了,還會讓她考120⋯⋯不管分數夠不夠,只要不是滿分,就要學到最後一天。所以小孩拖着不願考試,甚至連模擬考也拚命往後拖。一會兒口語學的都忘了,一會兒是題型還沒講完⋯⋯

在她的眼裡,父母追求的只有托福考分。她要用自己的分數,兌換父母的肯定和愛。分數達到預期,得到的認同感就會變多,反之分數稍微低一點兒,認同可能就變成了精神打擊。那小孩考試能不焦慮嗎?

而且,父母對於分數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全A的成績、全班第一在他們眼裡不該是一個優秀的娃的終極目標。

之前西城有個名師跟作者吐槽,說奧數班上有個小孩考了第一,當場嚎啕大哭。安撫半天,問他考了第一,怎麼還哭成這樣?他說,不是100分,回家要被爸爸揍。除非一個學霸拿下滿分,否則在爹媽的眼裡永遠都有上升的空間——爲什麼別人能做到的事兒,我的小孩做不到?

作者好奇反問:爲什麼李嘉誠白手起家能幹成首富,你卻用盡所有精神,把目光全盯在小孩身上,盼他能逆襲帶自己改命⋯⋯怎麼不去反思自己,爲啥做不到富一代呢?

被分數榨出來的學霸,走着走着就走不動了。教育像一場慢性炎症,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學時代,終於結下了漠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

與此同時,他們還絕望地發現,追求分數的父母永遠不會變。小時候拿自己攀比學業,工作後攀比薪酬和地位,名校變成名企,一輩子只是個參照物。

這樣長大,恐怕很難快樂吧。所以,有的學校會成爲學霸一生的巔峰,清北畢業後泯然衆生,那些曾被分數定義過的人,一輩子跳不出分數的牢籠。

作者感嘆,我們這一代人,不要總想着用自己的標準去理解下一代了吧。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信息有限,價值觀單一:

學校組織看的是愛國電影,討論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價值觀是學習雷鋒好榜樣;

娛樂是草蜢VS.小虎隊,同學間的話題是四大天王喜歡哪個;當年全世界的性別,也只有兩個⋯⋯

我們的價值觀很純粹,吃飽穿暖就可以擁有幸福感。就算敏感如我,青春期有過內耗,但經過摸索最終也完成了自我消解。

但現在的小孩呢?物質豐富,從小就擁有各種電子產品,知道柏拉圖、蘇格拉底和虛無主義,可以大談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哲學觀,但信息爆棚,價值觀混亂;他們不是沒有獨立意識,但習慣於一切代勞的父母,把自己認爲好一切擺在他們面前,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他們也不是沒有抗挫性,是家長恐懼他們受傷害,預先做了各種精神上的防火牆,剝奪了他們面對失敗的機會。

過時的保護,過度了就變成限制。中國爹媽努力爲下一代創造無菌環境,覺得一切是爲孩子好,結果給他們灌了半天消毒液,但腐蝕的內心千瘡百孔。

作者呼籲,要是真想對小孩好,就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人生,放他們一馬吧。不拿小孩給自己掙臉面,也不求小孩以自己爲榮,只希望長大以後他不要想:我纔不要我爸媽那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