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求學臺灣:臺灣人教給我更多的是生活態度

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作者提供)

去臺灣屏東大學交換之前,我並沒有刻意去了解臺灣,因爲不想有任何先入爲主的感覺,我想留一個空白,待自己親自體驗後填滿。

剛抵達臺灣屏東的時候,我覺得她像是一名略施粉黛,披着如同絲巾一樣柔軟的薄紗的女子輕盈地走來。我貪婪地看着眼前陌生的一切,除了忍住到處是繁體字帶給我的輕微眩暈感之外,更多地是感受到了這個地方透出的清新和文藝,不禁感嘆,這真的是一座低調精緻的小城。喜歡這裡在喧囂世界裡一個無人煩擾的小角落,喜歡這裡落葉鞦韆上慵懶緩慢的時光。一步一個驚歎聲,像是心中一個小鈴鐺記錄我開始喜歡上這座小城的心跳聲。

這是一種微妙的感覺。

它像極了在紛擾喧囂的十字路口,坐落着那麼一間隔音的咖啡屋,不動聲色地隔開了塵世,走進去甚至會有一種突然聾掉的錯覺,世界一下子安靜了。

身處其中,時間被無限拉長,任由屋外四季變換、物是人非,裡面依然只有一面平靜的湖面不曾起風、結冰。在這裡會不知不覺忘記時間、忘記煩惱、忘記目的、忘記呼吸甚至忘記自己。這是一個不容易感到飢飽寒暖,只剩下舒適的迦南美地。

屏東這個小城的街道雖然沒有那麼寬敞和繁華,頗有幾分舊時上海灘的韻味。大大小小的商店的廣告牌都是從牆上伸展出來,像一幅幅相互重疊的條幅。又因爲全部都是繁體字,倒有幾分穿越到舊時民國的感覺。有趣的是,屏東這個小城儼然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中國,因爲貫穿其中的有北平路、上海路、太原路、廣東路、南京路、廣州街、廈門街、青島街......街道上幾乎沒有一個垃圾箱,沒有保潔人員,即使這樣,路面上能見到的人工垃圾極少,只有落葉肆意地躺在地上,卻不覺得髒,反而覺得踩在上面「噌噌」作響,多了一絲人情味。

我一直很好奇,生活在屏東的人是什麼樣的,不停地看不停地思考,發現生活在這裡的人就像是眷村的貓。白天,眷村是一個不起眼的安靜的角落,隨着夜幕降臨,各個角落昏黃溫柔的光開始亮起,白日裡的死氣沉沉漸漸褪去。整個眷村像是精靈爲夜晚準備的禮物,它屬於夜晚。這裡的餐廳、咖啡屋小店有着獨特風格,這些老房子更像是將軍住過的家,隨意搭建的房樑赤裸裸地露在屋頂,與黑漆漆的長條桌椅遙相呼應。還有隨處可見的漫畫中的元素,尤其是宮崎駿漫畫中的元素,讓幽靜的眷村充滿了神秘浪漫的氣息。巷子的盡頭有一家,住滿了貓。人們輕手輕腳地走過去,還是嚇跑了一些警惕性極強的貓。屋頂上有幾隻靜靜盯着路面的花貓,院牆上有幾隻輕聲走過的黃貓,牆下陰影的地方躺着幾隻白貓,還有與黑夜融爲一體的黑貓。人靠近,它們便躲起來,很謹慎但不慌張。它們也似乎並沒有反感擾亂它們清淨生活的陌生人,只是靜靜地看着他們,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聲不響。它們靜靜地看着周遭的一切,走走停停,聽聽看看。我覺得生活在屏東的人,他們的溫柔低調、沉靜不浮躁的感覺像極了眷村的這些貓。

與這些可愛的人相處讓我放下了背在身上沉重的戒備,與陌生人的相處也變得簡單、單純而且真誠。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這裡這樣的話變得寡淡可笑,因爲這裡的陌生人傳遞給我的更多的是溫暖。記得有一次,我乘坐從阿里山到嘉義的巴士,中途下車入住一家民宿,幾個小時之後我才發現手機落在了巴士上,出門的時候和民宿老闆隨意地聊了一下這件事。沒想到,晚上我再次返回民宿的時候,手機已經躺在了我的房間,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的心情,一直在心裡不停說:「這怎麼可能......這怎麼可能......」原來是民宿老闆幫我聯繫到了巴士公司,找到了我乘坐的那一班車的司機,司機把手機交給下一班往返的巴士,送了回來!

我覺得在這裡可以找回一些我們內心小心隱藏後漸漸失去的東西,包括對人的熱情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記得剛到屏東的時候,同學們總是津津樂道,爲什麼當地人一眼就看出了我們是陸生,有的是根據口音,有的是根據長相,有的是穿着打扮。其中有一個原因讓我聽後心裡五味雜陳,同學和我分享,她坐捷運的時候,有一個阿姨問她:「你是大陸來的嗎?」我同學很好奇:「您是怎麼看出來的?」「因爲你的雙肩包背在前面啊。」雖然這樣的判斷的正確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像是一句玩笑話,但它真的能反映出一些東西。這是我們在大陸養成的習慣,我們總是拿「人多所以比較亂」來解釋,但是卻很少思考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人多」和「亂」是不是一定成正比?

這樣的感動還有很多,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兩個人。一位是我的學習導師——張院長,一位是我的生活導師——李老師。

我記得有一次我請院長幫我修改論文,院長竟然用了他整個的元旦假期輔導我,我一面覺得十分過意不去,一面也被院長的做法深深感動不已。記得當時,我站在教學樓下看着黑壓壓的教學樓只有一間是亮着燈的,我仔細地數了樓層,發現正是院長的辦公室,當時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對學術的態度和對時間的珍惜。

另一位是李老師,他是一個常常面帶微笑的人,像大哥哥一樣照顧我們的人,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即使是重複走過無數次的路,他都能懷着萬分的好奇和期待再走一次。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可以不拘小節很輕鬆,也正因爲這樣,他成了我們的好朋友。重要的是,他教會我放慢腳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

我一邊觀察一邊學習,「環境造就人」是沒錯,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環境,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臺灣人教給我更多的是生活態度。

與臺灣短暫的緣分,它的美好是一點點滲透的。僅僅一個學期的時間,它的美好就已經太多。墾丁美麗的沙灘似乎寫滿了故事,九份山城如詩如畫,從小時候的教科書中走出來的日月潭活靈活現,看到阿里山日出的小幸運,還有帶給我無數感動的臺灣人,讓我靈感迸發奮筆疾書的圖書館,路遇的有緣人以及難得的好朋友,所有的這些美好在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逝去了,但它卻深深留在了我的記憶裡。

走出的是時間,留下的是記憶。

時間是虛擬的,記憶是真實的。

(田瑩/屏東大學交換生)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