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2024:應用起跑,錢不停燒
站在2024年底回望,王小川大概預料不到,這一年對於他和他的百川智能而言,會是這樣的一年。
2024年第一天,王小川收到許多朋友給他發來的“元旦快樂”祝福短信。他回道:智能紀元二年元旦快樂。
百川智能是一家大模型公司,旨在打造基礎大模型及顛覆性上層應用。在成立百川智能之前,王小川曾在互聯網行業闖蕩,他一手創辦的搜狗在2021年被騰訊全資收購後,便卸任了CEO,準備享受財富自由的人生。
直到遇見ChatGPT,他驚奇地發現,ChatGPT能記住多輪對話,能準確理解他每一次的指令,並可以連續執行。那種興奮感他至今都記得,但隨即到來的是壓迫感,美國的技術那麼領先,他要創業大模型、要迎上去,這可能也源於他作爲清華系一員的求真底色。
北京北四環外的五道口曾是上一代互聯網巨頭萌芽與壯大的地方,現在,風口行業完成了時代的交棒。
從清華南門出發,走過成府路,再到知春路,雖然只有短短几公里的路途,實則是一場尋找清華系大模型公司的旅程,中國版OpenAI,就藏在這幾棟樓裡。
2023年4月,在清華科技園——大廠夢結束的地方,王小川宣佈百川智能成立。
大模型像個熔爐,投入大量的人、時間、金錢、資源,換來AI的進步。令人焦慮的是,作爲人類最前沿的未來產業,如何贏利,尚待時間。
但至少,ChatGPT推出的用戶付費模式,讓大模型的商業化有了初步變現的可能,已經沿着這條路往前走的“百川智能們”率先走下場。
與其他一些行業的逐漸冷淡與平靜相比,這一未來產業沸騰的創投場景,仍在繼續。如果說2023年屬於國產大模型基座期,2024年則是大模型應用起跑的一年。
起跑線上,還有百度、阿里、騰訊等大廠。只是跟以往的姿態不同,從前總是大廠坐在終點,冷眼看創業公司圍鬥,買單最後的贏家。如今,大廠必須跟所有人一起,共同尋找AI未來產業的月牙泉。
從互聯網,換擋AI未來產業
2023年,是中國大模型的創業元年。
自OpenAI的ChatGPT橫空出世後,全球人工智能行業走過冬眠期,國內打造基礎大模型創業蔚然成風。賽道上擠滿了人,所有創業者都在搶人、搶錢、搶奪訓練大模型必須的算力芯片,互聯網那股熱乎勁似乎一下就翻篇了。
新成立的百川智能也沒有落下這股熱潮,成立不到百天,便發佈了Baichuan-7B、Baichuan-13B兩款開源可免費商用的中文大模型,至今已推出12款大模型,包括基礎大模型。
2024年中,百模大戰如火如荼之際,一場價格戰,讓大模型行業抵達“分水嶺”。API(一種面向企業的服務)降到了白菜價,商業化的問題被擺到檯面上,“大模型泡沫”一詞在行業內流傳,讓人焦慮和絕望。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走到今天,王小川看過太多次價格戰。“大家實在太看好這個時代的前景,不願意失去任何機會,寧願(降到)0元的價格也要入場。價格戰能從側面反映出,大家對這個時代的AI能力是有憧憬的。”
價格戰後,很多企業開始清醒,當大模型技術的演進曲線從陡峭趨於平緩,燒錢不能是常態,務實成爲共識:一邊探索大模型性能的邊界,一邊關注商業化應用的落地。
百川智能也深諳規則,在大模型的海上,即便是發佈了Baichuan7B、13B,做出了通用大模型,也只相當於拿到了行船的許可證,還要想清楚做什麼樣的應用,選擇去哪個產業海域裡航行。
王小川來自清華。清華系創業幫有兩大特色,一個是堅持,一個是落地。在培養人工智能人才這件事上,數十年間的堅持尤爲可貴,也正是這份堅持,創造另一種特色:落地。
更未來的大模型應該長什麼樣,他心中一直有雛形。
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流行一句話——“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王小川有一個類似的新理念——“醫療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反覆重申這個觀點,是因爲王小川要做醫療垂直大模型,造AI醫生。
其實,王小川對醫療健康領域的熱愛是有跡可循的。早在2017年,王小川就參與投資了中醫互聯網平臺小鹿中醫的B輪;離職搜狗後,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他,去了醫療、健康、生命科學的領域探索,還成立了北京五季健康諮詢有限公司,主要圍繞醫療技術和服務的醫療科技公司。
醫療健康是全球範圍內最重要的民生領域之一,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醫療健康需求持續增長。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醫生供給卻是不足的。與互聯網行業“得用戶者得天下”的理念不同,醫療行業中,醫生是最關鍵的資源,所以醫療行業有句話叫“得醫生者得天下”。互聯網行業通過優惠、打折、免費、補貼來獲客,但醫療行業更多是花錢找黃牛,約到醫生。
在王小川看來,提升醫生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機會,在以匹配爲核心的信息時代,更多的是找醫生。但在智能時代,要變成造醫生。
醫療是一個要同時做服務和科研的行業,領域之縱深,必須要在不斷實踐中找認知。“所以不要認爲單個醫生多強,除去科研的時間,滿打滿算,單個醫生一輩子只能看3萬個病人,但大模型今天能夠把所有的數據放一塊,甚至能像醫生一樣地看1000萬個病人。”王小川一針見血。
不過,自提出要落地醫療後,行業對他的質疑聲從未休止。人工智能本就是一個充滿未知的新興產業,教會機器本身已經很難了,而讓機器幫助到人,甚至給人看病,在很多人眼中是天方夜譚。
一位醫療行業的人士告訴和訊商業,目前所謂的智能醫生只回答問題,不能發現問題,更不會梳理患者的描述,但現實中,大部分患者其實無法精準描述出自己的症狀,需要醫生在不確定性中下判斷。
一系列的問題還在衍生,更多投資人和行業人提問投向百川智能。醫療事關生死,技術靠譜嗎?國家政策法律如何?還有監管,落地的時候,是否會受到醫療行業本身特點而約束重重?
再後來,王小川發現,一個實打實的案例可能更容易回答這些問題。
真正扳回一局,是2024年8月28日,百川智能與北京兒童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醫療產品,用AI賦能優質兒科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以及區域均衡佈局。
“兒科對醫療大模型的需求更迫切。小朋友隔三差五就生病,甚至半夜要去急診,去了還可能交叉感染,去醫院就診對患者的成本很高,醫院的體驗也不好,那怎麼能讓他別來?就類似國家提倡的分級醫療,通過醫療大模型路徑實現醫療供給的普及化。”對於選擇兒科切入,王小川有自己的理解。
商業化初步跑通。理想狀態下,短期可能只是醫院下注,但最終的買單方可以延伸到保險、政府或者個人。百川智能要的落地不止醫院內,是要走向院外,一場醫療大模型季風就此成形。
如今,除了百川智能,包括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零一萬物、階躍星辰在內的六家中國大模型初創公司,被業界冠以“六小虎”之稱。過去一段時間,他們都在燒錢搶算力、搶人才,在基礎和應用側發力,月之暗面的應用Kimi推出20萬字長文本輸入的功能,Minimax的AI陪伴產品Talkie在海外締造增長神話,讓中國AI未來產業的雛形呼之欲出。
國產AI,清華造
百川智能坐落在清華南門附近的清華科技園內,與清華更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不但王小川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高材生,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茹立雲、洪濤均爲清華大學背景。
清華科技園內,還有清華系的另一位成員:智譜AI,與百川智能隔路相望。智譜AI創始團隊同樣根植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其CEO張鵬、總裁王紹蘭博士、首席科學家唐傑教授均來自清華。
轉個彎,知春路上的量子芯座內,還有“六小虎”的另一“虎”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師承唐傑,是90後清華系的代表人物。
放眼整個五道口,坐落着無數大模型初創公司,在這個新世界,清華系耀眼奪目。據統計,2019年-2024年,至少有40位清華校友下場創業投入大模型產業,創辦企業超過18家。
而“百川智能們”在大模型領域的迸發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深厚的學術積澱、導師的敦敦教誨與雄厚的資金支持下的結晶。
在這個過程中,張鈸、姚期智、孫茂松等教授堪稱清華乃至中國人工智能學科的奠基人,他們在清華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多年,培養行業領軍人無數,他們的學生又持續傳承技術迭代,這也進一步形成了清華系堅實的學術與產業網格。
孫茂松是清華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系最早的本科學生之一,尤爲關注於大模型的實際應用與前沿探索;圖靈獎獲得人姚期智教授,於2005年創立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有“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的美譽。
而張鈸與一衆清華教師率先設立“人工智能與智能控制”專業,推着清華園內相繼成立了衆多人工智能實驗室,補齊了相關板塊的拼圖。
這裡擁有全國最濃厚的人工智能科研氛圍,這種開放而包容的環境爲“百川智能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枝繁葉茂。
如今,除了王小川,更多清華系學子正在醫療AI的路上雙手入泥。
張鈸有一個目標,想要用人工智能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這源於前幾年張鈸的一次住院手術。躺在病牀上,他感覺病房裡可以改造的地方太多了。
的確,人工智能在醫學中可以解決大量的實際困難,如深度學習算法的能力,如果可以用在醫學影像上,將大有可爲。
實際上,這正是張鈸一位博士學生的研究方向:用深度學習的方法訓練出一個模型,找專家標註眼底照片,利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進步,實現機器輔助眼底疾病診斷。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考慮到眼部併發症的存在,每年的眼底篩查必不可少。
然而,全國眼底專業的醫生只有寥寥幾千人,日常眼底疾病就診就佔據了他們大多數時間,醫生資源分佈也不均衡,偏遠地區甚至沒有眼底醫生,這意味着僅靠人的力量很難完成這些篩查任務,更需要機器的協助。
2023年,這則模型獲得了歐盟醫療器械(MDR)CE認證,成爲了中國第一個獲得此項認證的眼科人工智能產品,已經在法國、德國等市場生根發芽,鋪向市場。
資本灌溉
押寶大模型,尤其是醫療大模型是一件苦差事。業界普遍認爲醫療行業具有高複雜度、強壁壘的特性,讓不少AI大模型公司在醫療方向望而卻步。
這是一場深不見底的資源投入,訓練一款高質量的大模型,需要數以萬計的芯片集羣和雲計算調度,並且還要不斷追趕被OpenAI堆高的行業標準,一旦開啓,就意味着啓動了一臺夜以繼日的碎鈔機。
幸運的是,中國大模型創業,從不缺熱錢。
在資金推力上,清華系龐大的資本版圖成爲大模型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力量。IT桔子數據顯示,早在2022年,清華校友創投圈關係網已經達到1632位創業者、633位投資人。
百川智能是獲利者,在天使輪及A1輪投資中,王小川就拿到了清華投資的支持,不乏清華大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卓源資本的身影,卓源資本正是起源於清華大學FIT樓實驗室。
除了清華系投資,這個賽道還涌入了大廠的聰明錢。AI大模型一方面給全球帶來了科技啓發,於此同時,AI帶來的焦慮也席捲市場,大廠不願、也不敢錯過。
身處其中,阿里最激進,向“六虎”中的“五虎”伸出投資觸手;騰訊採用“海投”式出手,不管是內部自研還是外部投資,只要有希望,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美團則對機器類大模型情有獨鍾,月之暗面、智譜AI的投資隊伍中都有美團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大模型明星投資標的智譜AI,同時也是AI的投資元老。IT桔子收錄了智譜AI自2024年4月至今的17次公開出手,僅2024年1—7月就投資了8家AI企業。
謙詢智庫創始合夥人龔斌曾指出,投資領域一直有一種普遍的情緒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爲“錯失恐懼症”——總是懷疑和擔心自己錯過什麼,更爲重要的是,害怕因爲錯過什麼而錯失更多的機遇。與前一輪融資相比,無論是對於大廠,還是對機構資本而言,這一輪FOMO的時間窗口更短。
值得一提的是,熱潮洶涌,國資背景的資金也在積極出手。2023年底創立的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截至目前已投資9家企業,其中包括智譜AI、面壁智能、百川智能、生數科技、崑崙芯等。
北京是名副其實的AI創業大本營,籠絡的算力供給,也爲大模型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北京市經信局總經濟師唐建國介紹,北京正加快推進算力中心建設,目前智算總規模超2萬PFLOPS。
與北京共舞的還有上海。近期,上海國資聯合米哈遊、商湯科技、嗶哩嗶哩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態基金,基金規模100億元,首期30億元,落地于徐匯區。
這場屬於大模型的投資盛宴還在持續。最新消息是,7月百川智能又完成了A2輪融資50億元人民幣,由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阿里巴巴、騰訊、深創投、小米集團等聯合投資,成爲國內第三家估值達到200億元的大模型獨角獸公司。其他“小虎”也不遑多讓,拿下高融資、估值翻倍的奇蹟屢屢上演。
這是屬於AI未來產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