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交趾愛兵如子的猛將,晚年卻被閒置,北宋若用此人,西夏可滅
有句流行很廣的描述兩宋狀況的名言: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從軍事上看,北宋前期不能勝遼國,中期不能平西夏,後期不能擋女真,看似是沒有什麼厲害的武將,然而這是一種看錶象以及唯結果論的言論。
事實上北宋一朝並不乏良將,其中就有一位智勇雙全、愛兵如子的猛將,出身對戰西夏的西軍,曾經差點攻滅交趾。晚年被宋廷棄置一邊,錯過了五路伐夏的戰役,此次戰役也因爲沒有他坐鎮而功敗垂成。這是怎樣的人生呢?
圖1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兄長殉國,蒙受器重
宋仁宗時期,“冗兵、冗官、冗費”的三冗局面逐漸形成,西北軍備和邊防建設建設不佳,士兵訓練不足。在李元昊建立西夏後,宋廷派遣大軍前往征討,結果在延州之戰、定川寨之戰、好水川之戰當中接連慘敗,名將郭遵戰死。朝廷爲了撫卹郭遵,錄用了他的弟弟郭逵爲三班奉職。
郭逵自少爲人豪爽,喜歡研習兵法,最初是憑藉父親郭斌的恩蔭,補任北班殿侍。他雖然身任朝廷文職,卻因爲跟着哥哥郭遵在西北邊軍,逐漸成了個鐵桿軍迷。當時宋軍討論從西夏手中收復靈武城的問題,郭遵認爲靈武地方偏遠,糧草不濟,且城池大但宋兵少,奪取它沒有什麼好處。結果在攻打靈武的過程中,涇原的宋軍主帥任福被西夏軍打得全軍覆沒,衆人佩服郭逵有先見之明。
圖2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
大破交趾後主動撤軍
宋神宗即位後,有感於宋朝的積貧積弱和“三冗”的難堪局面,想要有所作爲,於是任用宰相王安石主持變法。可是變法纔剛推行,就面臨着來自南方的邊患了。在五代時期徹底獨立出去的交趾(今越南北部),此時國力逐漸強盛,在南方攻打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在北邊屢次和宋朝發生邊境摩擦。
宋神宗懷着復興漢唐舊疆的理想,想要在變法圖強後拿下原是中國領土的交趾,於1073 年先後委派主戰的沈起、劉彝二人擔任桂州知州。二人先後組織在流往交趾北部的富良江上造艦船,被交趾人偵查到。交趾早就想大規模北侵,趁着這個藉口發兵北上,還張貼榜文,宣稱王安石變法的青苗、助役之法是窮困生民的舉措,交趾出兵是爲了拯救北宋百姓。交趾軍連下欽州、廉州,最後於1076年攻陷邕州(今南寧),邕州知州蘇緘壯烈殉國,五萬多軍民被屠殺。
宋神宗聽聞大怒,決定要發大兵消滅交趾報仇雪恨,本想以中官李憲爲監軍,趙卨爲主帥,隨後命郭逵爲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經略招討使,兼荊湖南北路、廣南東西路宣撫使,趙卨爲副統帥,調撥大批西軍和北方軍隊南下,組成不到十萬人的南征軍,會合占城等國一起攻打交趾。
圖3 南朝時期交州 (交趾是其內的一部分)
郭逵想着帶着西軍舊部來比較好使,戰鬥力強,可是他忽視了南征的氣候條件,北方兵到了嶺南地區水土不服,還沒到交趾境內就發生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郭逵只得停軍修整,在邕州派人招募了一批諸峒部族兵,等到12月天氣轉涼了再繼續南下。當月,宋軍在交趾境內的決裡隘同交趾軍主力相遇,交趾派出了戰象。郭逵下令強弓硬弩射擊戰象,並用刀砍象鼻,使得象羣受驚嚇後自相踐踏,宋軍趁勢大破交趾軍。
月底,宋軍抵達富良江北岸,此地距離交趾都城升龍(今越南河內)只有數十里了,可是水軍艦船尚未到達,而交趾戰船雲集江南岸,郭逵只能率軍等待了四十餘日。郭逵派王進率500人偷渡南岸修浮橋接應大軍南渡,可是王進渡河後見交趾大營空無一人,直接破壞大營,準備返回的途中被交趾伏兵圍攻,全軍覆沒。
燕達建議假裝我軍人困馬乏,向北撤退,引誘交趾軍登上北岸作戰。於是郭逵率軍後撤,按捺不住的交趾主力果然登陸北岸追擊。而交趾人也比較雞賊,派出一支船隊假裝宋軍水師到了,欺騙宋軍前來接應,結果馬上對宋軍發動突然襲擊。郭逵率軍奮戰擊退交趾軍後,繼續假裝撤退,將交趾軍引誘到自己設立的包圍圈內,四路宋軍齊出。交趾軍野戰能力不及宋軍,被殺得人仰馬翻,屍體堵塞富良江,江水三日不流。
圖4 李仁宗(1066年-1127年),諱李乾德,越南李朝第四代皇帝
隨後郭逵故技重施,引誘好戰的交趾洪真太子率親軍進入宋軍伏擊圈,一戰生擒之。交趾王李乾德十分害怕,上表乞求投降,割讓蘇、茂、思琅、門諒、廣源五州給宋朝,並歸還之前所掠奪的宋朝人口。朝廷交給郭逵的命令是直接攻破交趾首都,滅掉對方。可是將領們表示軍糧不夠了,大批人員傷亡,已經很難再打下去了。
面對收復交趾舊地的不世之功和朝廷的要求,換個貪功的統帥肯定繼續南下了。可是郭逵深知宋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且心疼這些跟着自己南征到此的將士們,不忍心讓他們再在這片地方無意義地送人頭了,感嘆到:“我不能直搗賊巢,俘虜李乾德報效朝廷,這是天意啊。我願以我一人換十餘萬人命。”於是不管朝廷的命令,接受了李乾德的投降,班師回朝。
圖5 北宋地圖
被貶閒居,未復疆場
如果這是一次懲戒作戰,宋朝無疑是成功的:大破交趾主力,生擒其太子,讓交趾恢復成爲朝貢國,之後再也不敢犯邊。可是宋神宗的戰略目標是將交趾納入版圖,郭逵的行動使得這一計劃流產。神宗貶黜郭逵爲宣徽南院使、雄武軍留後、左衛將軍、西京安置、吏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趙卨爲左正言、直龍圖閣,依舊擔任桂州知州。
此次戰役證明了在王安石變法下,宋軍的戰鬥力和調度能力是有所增強的,但是宋神宗的戰略目標卻是不顧現實情況了。宋朝的財政和兵力不足以將已經形成獨立意識的交趾納入版圖,後來國力巔峰的明朝吃下安南後最後也被迫吐了出來,而宋朝連維持一個廣源州都費勁,最後還還給交趾了。
圖6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宋神宗在生前最後一次組織的大戰是“五路伐夏”,派遣五路大軍想要一舉攻克西夏。本來郭逵是西軍頂樑柱,且深通兵法,讓他統籌伐夏戰役是最好的。可是神宗怨恨郭逵擅自退兵之事,棄之不用,而是選擇了五路分兵,互不統屬的佈局。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帶兵攻夏的時候,在寧夏境內修建永樂城,引來西夏樑太后親率大軍來攻。由於怨恨徐禧,另一路宋軍主將種諤選擇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導致永樂城被攻克,宋軍包括民夫在內戰死二十餘萬,五路伐夏宣告失敗。
此時神宗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聽聞永樂城之敗後更是氣火攻心,王安石變法的成果也因此基本喪失。而郭逵一直擔任閒職養老,等到宋哲宗即位後,以左屯衛大將軍之職致仕,隨後又被啓用當了檢校司空等一堆職務。郭逵極力請求回鄉養老,於是改授爲左武衛上將軍、提舉洛陽嵩山崇福宮,於1088年病逝於洛陽家中,享年67歲。
圖7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
縱觀郭逵一生,實乃北宋的常勝將軍,無論是平叛還是抵禦西夏,進攻安南,都是連戰連勝。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不貪功不冒進,愛惜士卒,爲此不惜抗旨不尊。生在宋朝既是他的不幸,又是他的幸運。不幸的是讓他身負大才而不能比肩歷史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將們,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一個不輕易殺大臣的朝代,換別的朝代可能早就被皇帝砍了,又何能善終呢?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篇》
2 張其凡:《宋代人物論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