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膨時代 期市以變應變活絡交易

多元交易 避險增益 2022 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28日舉行,出席貴賓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曉文(左起)、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臺灣期貨交易所董事長吳自心、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臺灣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楊朝舜、陽明交大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思皓、臺灣期貨交易所結算部經理許鈴佩共同進行研討。圖/顏謙隆

臺灣期貨市場今年前10月成交量已達3.19億口,接近去年全年3.92億口歷史最高紀錄,有機會再拚新高。

期交所推動商品多元化,是一大助力,且結算制度接軌國際,市場發展健全,吸引更多自然人、法人運用期貨來避險增益,帶動市場更加活絡。

臺灣期貨交易所與工商時報,28日合辦「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邁入第四屆,邀請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期交所董事長吳自心、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黃昭棠、陽明交大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思皓、期交所副總楊朝舜、期交所結算部經理許鈴佩等產官學界代表共襄盛舉。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樂見年輕學子在期交所務實紮根的學術環境中,安心在學業上精進。今年市場一改常態,股債齊跌,對資產管理帶來很大的困擾,無法藉由股債自然避險,以壽險公司爲例,從數百億的增資舉動就知道挑戰極大。在資本市場大幅變動之際,如何善用期貨、衍生性金融商品發揮避險增益功能,至關重要。

張子敏致詞時指出,目前期貨商品近300種,夜盤也相當活絡,9、10月成交量佔日盤已近七成,外資也多有涉入,說明期貨是避險增益很好的工具。期貨市場商品多元化,結算制度接軌國際,發展穩定且健全,吸引自然人、法人蔘與,去年成交量以3.92億口締造歷史紀錄,今年前10月已達3.19億口,有可能再創新高。

吳自心表示,學術研究孤獨且寂寞,期交所與工商時報合作架構此一平臺,有純理論研究、也有實務的驗證,讓研究有機會在實務上踏實運用,更期盼藉此維繫大家的熱情,鼓勵老師與學生踊躍投稿,大家在研究的路上不用孤獨前進。

論壇先由張傳章就「全球期貨交易與投資趨勢新變局」專題演講;黃昭棠帶來策略觀點,聚焦「主題型投資:大通膨時代的避險增益策略」;再由許鈴佩分享「OTC衍商集中結算機制發展藍圖」,主題座談則探討「以變應變:全球衍生性商品的創新&國際化」。

研討會並進行論文發表,分A、B兩個場次同時進行,由師大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政大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擔任主持人。本屆論文徵集活動共有38所大專院校參與,徵得論文35篇,發表論文19篇。

本屆「論文金質獎」,由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鄧惠文「比特幣倒數型選擇權在隨機波動度下的動態避險」、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袁淑芳「選擇權延長時段交易」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