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機遇無限 青年“逐夢”正當時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趙安琪

“我的代碼在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上天,夢想在大灣區落地。”廣州青年邱迪聰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留學時,曾在NASA實習,參與了火星車研發工作。幾年前,他寫的代碼也跟着美國“火星2020”火星車飛上了太空。如今,他回到廣州南沙後發現,這裡年輕人投身創業的熱情更高,“大灣區活力更足”。

與“南歸”的邱迪聰不同,王聰是“北上”創業的香港青年。環境保護專業畢業後,看好人工智能(AI)浪潮的他“北上”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跨界”到虛擬數字人領域啓動創業夢想。

“當下,很多人已經實現了夢想,也有很多人正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前海管理局科技創新處副處長範國良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很多來前海的人都帶着科技成果,特別是港澳青年,他們希望將這些成果轉化成具體產品,投放市場,也實現自我價值。

大灣區創業集齊“天時地利人和”

“創業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南沙滿足了邱迪聰設想中創業所需的絕大多數要素,這促使已在美國留學工作5年的他在2021年下定決心回國創業,準備在AI機器人領域大幹一場。

他很清楚,這類機器人想要落地,不僅需要軟件系統研發,也需要硬件製造能力作爲支撐。大灣區技術發展生機勃勃,可以鏈接到很多全球前沿科研成果,尤其是AI技術等,正是不二之選。

在科技創新與青年創業政策的雙重加持之下,邱迪聰創辦的“雅可比機器人”僅成立4個月就拿到了種子輪融資,融資速度超過了很多初創企業。目前,他們已經發布了具身智能商超服務機器人,可通過口頭指令讓機器人完成補貨與揀貨等任務。

邱迪聰一邊創業,一邊不忘“充電”。藉着港校“北上”辦學的東風,他在去年9月成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大學帶給他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爲他的創業團隊提供實驗室、合作項目等支持。

“大灣區機遇無限。”邱迪聰很推薦創業者到大灣區,到南沙。“創業者只需帶着一個想法來即可,南沙很願意支持各種各樣的小型創業,這裡的科技創新是百花齊放。”

作爲“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同樣對年輕創業者釋放了強大“吸力”,這裡成爲很多香港青年“北上”逐夢的“第一站”。據統計,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過1萬人。

深圳幻影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市場總監王聰是其中一員。他與創業夥伴將企業落在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裡聚集創業者所需的人才、政策、資本以及市場等要素,並且具有相當的成本優勢,宿舍等基礎設施配套也非常完善。

“最關鍵的是人才。”王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虛擬人研發需要大量人才,例如建模師、動作師、渲染師等,20-30種人力資源在大灣區很容易找齊,而且這些年輕人都肯拼願拼。在王聰眼裡,“只有在前海纔有足夠的人才密度來支撐我們做這種創新型的事業。”

港企茵塞普科技創辦人餘廣滔在創業過程中也發現,相較於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在科技人才和產業鏈方面有一定欠缺,因而,他也把目光投向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裡解決了他和創業夥伴的“煩惱”和後顧之憂。入駐園區以來,餘廣滔團隊利用昆蟲生物轉化、運動控制、環境控制和AI算法等技術,解決了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蛋白質供應短缺等社會問題,讓有機廢棄物資源“華麗變身”。他的企業就像一顆種子在前海“發了芽”。經過3年發展,茵塞普完成2000萬元Pre-A輪戰略融資,今年營收已經超千萬元,進入快速增長期。他說,“深港青年夢工場讓我們創業跑出了‘前海速度’。”

灣區青年共拓國際市場

有來有往才叫融合。3年前,餘廣滔將技術從香港帶到前海,如今,他要將產品帶回香港,進而“出海”。他透露,公司將在香港設置國際總部,目前正在申請香港科技園的“加速計劃”,希望可以很快入駐。

除香港科技園外,位於香港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下簡稱“港深科創園”)也正在建設中。今年年底,港深科創園預計將有多棟大樓落成,隨着越來越多企業入駐,它有望成爲大灣區一個新的科研“橋頭堡”,爲灣區科技人才開闢更廣闊的奮鬥空間。建成後,它將與深圳河套的港深創科園共同組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港深兩地的科技創新合作也將更進一步,兩地的科創人才往來也將更頻繁。

今年4月,在港深創科園合作伙伴啓動禮上,港深創科園與59家合作伙伴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這些合作伙伴預計將在港深創科園投資數十億港元。

6月13日,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馬惟善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將利用港深創科園作爲“創科橋頭堡”的優勢,與深圳協同建立全過程創科生態鏈,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是幫助我們實現國際化的一個重點。”隨着AI虛擬人市場快速增長,王聰團隊的AI虛擬人已在國內不少場景落地,也準備去國際市場探一探,這需要不少國際化人才。他們把招聘方向投向了香港。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可以爲創業提供諸多便利,不少選擇“出海”的企業會將香港作爲吸引國際資本或者走向世界的“第一站”。6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強調,香港要繼續擔當“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除了聯繫內地與世界,還要發揮更多作用,創造更多機遇。

大灣區內的青年人才強強聯手是企業“出海”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此,大灣區的多個內地城市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居民來內地創業就業的政策。例如,深圳前海發佈《關於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業創業發展的十二條措施》,實行“港人港稅”政策等,進一步打消了港澳人才到前海就業、創業的顧慮。

王聰看到,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才願意來內地就業。團隊初創時,他們只有五六人,現在已增加到五六十人,其中香港員工約佔10%,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僅28歲。王聰說,香港同事在公司的參與程度非常高,他們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更國際化的視野。當下,來自深港兩地的年輕人正共同推動這個“年輕”企業的AI虛擬人揚帆“出海”。

談及越來越多香港青年擁抱大灣區機遇,“北上”創業就業,李家超6月14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勉勵“北上港青”繼續努力。他說:“你們創造的價值是很高的,第一,貢獻了香港力量,第二,在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發展裡面發揮了作用,你們都應該感到驕傲。繼續努力!”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

當下,年輕人擇城拼搏不僅看重當地的工作機遇,也注重生活品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接續奮鬥,大灣區恰好滿足了他們的期待。

隨着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這裡也成爲一個“優質生活圈”,更加宜居宜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廣東積極支持港澳青年就業創業,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粵就業許可,實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政策,持續推進大灣區職業資格認可。截至目前,共有20多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

王聰關注到,公司大部分港籍員工都住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宿舍,這裡房租只有市場價的一半,員工走路上班僅需5到10分鐘,除了食堂,宿舍樓下也有幾十家飯店,“在這邊生活應該說是更便利了”。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王聰帶着家人開車去廣東東莞玩了兩天,不少青年像他一樣攜家帶口“北上”。王聰注意到港人“北上”消費火爆的現象,在他看來,內地很多產品物美價廉。

最近,李家超也經常聽說,每逢週末或長假,很多香港居民到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遊玩,去與當地居民交往。在他看來,“這也是因爲我們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做得有成效。”

香港青年張海瑤7年前來到深圳,應聘成了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合作負責人。作爲來自香港的員工,她爲公司帶來很多開拓市場與國際合作的經驗,幫助公司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如今影石創新不僅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今年還在《Fast Company》2024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榜單中位列消費電子領域前三強。張海瑤初到影石創新時,公司周邊很多地方都還在施工。沒幾年時間,一幢幢建築在前海拔地而起,周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工作生活都變得越來越便利。

張海瑤說她開始享受在這裡的生活了,從初來時不會使用移動支付,到現在生活已離不開網購。她認爲,移動支付也深深影響到了香港、香港居民和香港企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商戶也開始使用移動支付。“這兩個城市都在發展,它們相互學習,一起向前發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深圳、香港6月1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