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職稱畢業”助力工匠培養
原標題:“帶着職稱畢業”助力工匠培養
“帶着職稱畢業”的模式不僅能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能爲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對口的人才,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有助於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校準、焊接、檢驗……生產旺季,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衆翌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機械手臂上下舞動。“下一批產品參數調整,就找小王工。”老員工囑咐新員工。“小王工”說的是公司的工藝工程師,24歲的王騰。“‘小王工’可是帶着職稱來的,大學一畢業就是工程師職稱了!”工友們頗爲羨慕。2024年6月,王騰從馬鞍山學院畢業,工作半年多已是公司業務骨幹。(1月9日《人民日報》)
大學4年,王騰不僅拿到畢業證、學位證,還拿到了職稱證書,收穫滿滿。這得益於2021年12月,馬鞍山學院試點建設安徽省首家“產業工程師學院”,並設立該省首個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爲學子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前景,更是對工匠精神的有效弘揚和傳承。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畢業生通常需要經過數年的實踐積累,才能獲得相應的職稱。然而,在馬鞍山的這一試點項目中,學生們通過在校期間的系統學習和實踐,結合嚴格的職稱評審,得以在畢業時即獲得工程師職稱。這一舉措無疑爲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開闢了新的路徑,也使得學生們能夠更早地以專業身份投入實際工作中,從而縮短了企業的人才培養週期,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
“帶着職稱畢業”模式,對於激勵學生鑽研技術、追求卓越具有積極意義。此舉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動力,知道自己未來可能獲得的職業身份和社會認可。同時,嚴格的評審標準和過程也保證了這些“預備工程師”們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也爲社會輸送了更多高質量的技術人才。
此外,這一模式還體現了產教融合的教育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企業也能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潛在的人才,實現雙贏。特別是在當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這種教育模式有助於緩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當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帶着職稱畢業”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多挑戰,包括如何確保評審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如何平衡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比重,如何確保學生不僅獲得職稱,更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實際能力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者、企業、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來完善。
從長遠來看,“帶着職稱畢業”的模式不僅能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能爲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對口的人才,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有助於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未來,我們期待更多高校能夠加入到這一改革中來,不斷探索和完善“帶着職稱畢業”的教育模式。同時,政府、企業和全社會也應該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關注,共同推動我國人才培養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像王騰這樣優秀的人才,爲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王琦)
來源:勞動午報